Monday, 3 January 2011

台湾选举与民主的悖论

台湾选举与民主的悖论

         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错综复杂,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够说得明白。但是,从开始以社会制度不同作为抗拒统一的理由,发展到以经济贫富差距为理由,最后以民主作为理由,好像民主选举是解决政治困局的万灵丹,台湾的拒统论述已经走入了台独的死胡同。

         笔者自结束台湾生意回新加坡已经多年,依然挂念台湾的同学、友人。试就台湾这一次北高市长的选举来窥探台湾以及西方所谓的民主选举的悖论。

         根据西方对民主学说的论述,认为民主制度的根本前提就是言论自由。一旦在自由言论中出现反对民主或不利于民主的言论时,其主要制衡的途径就是要进一步深化自由辩论,其道理是真理越辩越明。

自由辩论完全被操弄 

         其悖论在于,认为“自由辩论足以战胜一切反对民主或不利于民主的言论,使之不可能真正威胁到民主制度本身”,这一说法,与台湾的所谓民主是相违背的。让我们就以2004年的所谓台湾总统大选,以及这一次的北高市长选举为例来说明台湾民主的悖论以及这种论述的贫困。

         台湾两次选举都是在所谓的民主选举框架下举行;但是在所谓本土政权的保卫战下,认为本土政权才配成为统治者,外来政权只能作为被统治者的操弄下,任何对陈水扁统治能力的责难、对其家族贪污腐败的指责,都要为这一崇高理想让路。

         用陈水扁的御用大医师黄芳彦的一句名言就可以概括整个台湾选举的道德现状:“还有比说真话要来得高的道德标准。”医师的一句心理治疗术,竟然可以被无限提升,成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

         台湾的道德,就这么沦丧在“一切以巩固领导中心,保卫本土政权,以胜选为主”的口号之下。百万红衫军的长期静坐运动,《红花雨》感人的凄美歌声,除了进一步深化台独意识之外,都无法感动台湾农民的民主意识,无法唤醒台湾的礼、义、廉、耻!

所谓本土政权保卫战,其根源来自福建漳、泉两地移民在台湾为经济等各种纠纷械斗的延伸,夹杂着与台湾原住民的矛盾,各方人马合纵连横,厮杀数百年。由福佬族之间的派系内斗扩大到中华民族的内斗,其论述是首先区分本省人与外省人,然后到打倒外来政权,其间也夹杂着近期台联与民进党所谓争取“本土政权”领导权之间的争夺地盘与选票。

     上述这些台独言论与行为,通过选举,把反民主思想付诸于台湾社会实践,必然会威胁到台湾民主本身的存在基础;历史证明,它最终将导致希特勒式的法西斯政权出现。

         两次选战在进展到近身肉搏时,所谓的言论自由,已经成为了造谣中伤、恶意抹黑的代名词。所谓的自由辩论已经成为自由谩骂。任何具有民主倾向的论述,哪怕再具有任何理性,遇上“还有比说真话要来得高的道德标准”的狡辩时,都要回避。

选民没有思考的时间

         国民党妄图以马英九的裴勇俊式笑容,想通过所谓理性的自由辩论来争取选票,最后只能是望高雄而兴叹。

         到陈水扁家族弊案连连,无法脱身之时,民进党与陈水扁就一切以胜选为考量;两颗子弹的出现、贿选谣言等任何手段都派上用场。任何竞选的承诺都可开空头支票,选后自有诺贝尔化学奖得奖人李远哲出来缓颊说:“竞选的承诺可以不必兑现。”带头教坏台湾青少年和儿童。

         虽然说,真理是朴素而未必是雄辩的,但是,大选时的自由辩论所面对的是广大的台湾选民,有怎么样的选民就有怎么样的领导者。在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中,选民在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下,马上要决定投下选票,因此大多数人是会在口服之后立刻心服地投下选票。例如两颗子弹后,国民党马上停止一切竞选活动,任人宰割。

         看谁雄辩就选谁,这是台湾选举造势大会的功能,而且是名符其实的造势大会。雄辩(熊辩、凶辩)这一点,放眼台湾的政坛,泛蓝及泛绿阵营里,无一是陈水扁的对手,其结果就变成孔子所说的“利口覆邦家”。

         西方文化是信奉上帝,选后一切交由上帝处理,上帝是他们的最高道德标准,选后无论胜负是谁,都可以心安理得,这是他们的理性主义。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切是反求诸己,反求诸法,追求道德的升华,像上述台湾民主选举文化是反道德的,所以是反中华文化的,大陆应该以此为鉴,香港选举更加切切不可步其后尘。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选后的道德沦丧,连圣严法师的开示,都无法使到选后台湾民众心怀的开释。我们要深刻的理解西方的理性主义,不可盲目跟随。

         不管是世界笑话或者是宇宙笑话,成龙对台湾政局的评语可以说是切中要害。虽然美国政府一再发出警告反对台独,我们仍不可以掉以轻心。任何为台湾式民主摇旗呐喊的所谓“民主人士”,以台湾的所谓民主“成就”要求国际的认可,以此要求进入联合国,不管她是龙大姐或是龙小姐,我们都要跟她说不,以免造成东亚局势的不安。

·作者是新加坡佛教总会佛学班学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