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 January 2011

浅析“和谐世界”的构建

浅析“和谐世界”的构建
林明雅(新加坡) 9/5/2007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常有不同。因此,对于《论语》的解读,也常因为有人以现代汉语的意思来解释《论语》而出现许多误读,于丹所引起的话题也就在华文网站上掀起一场激辩。

         同样的,《大藏经》的一些词汇,经过岁月的演变,使它与原来的意思不仅与现代汉语不同,有时甚至相反,因而也常引起人们的误会。

         比如“菩提”,因六祖慧能大师一句“菩提本无树”的偈而使“菩提”家喻户晓,令中国人传诵千余年,实来源于Anuttarasamyaksambodhi这一串梵文。

         当年玄奘法师把它音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称为“菩提”的智慧。主要是因为这种属于人类知觉以外的智慧,是无法用人类有限的言语来表达,因此只能作音译。

         我们都把具有菩提智慧的人称之为“觉者”。只有当人们还是不了解“菩提”的意思时,才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这对于睿智者如玄奘法师来说,那是无可奈何的事。

“菩提”是最自由和谐的境界 

         要是断句取义,只取“无上”,并引申为“具有诸如‘梵'或‘无极'等的含义”,我们只能遗憾地说,“菩提”与“梵”或“无极”只有相似性,没有同义性。佛陀虽然是生长在“梵”文化的故乡,而“菩提”正是在这个地方与吠檀多主义的“梵”分道扬镳。

        另外一个词是“无常”。其本意是说,生命是按照“生老病死”或“生住异灭”、宇宙则是依照“成住坏空”,这样一种有生(成)就有灭(空),可以被预测的规律发展与变幻的。

         这是佛教的核心义理,简称为“生灭法”。现在一般人却引用为“世事无常,变幻莫测”,与原来无常“可测”的意思相反。

        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回民女作家霍达,在她得奖、也是笔者所喜欢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中,曾多次地引用“无常”来表示死亡。中国的回民没有自己的文字,回民著名作家,引用佛教特有的名词“无常”来表达具有相似性意思的“死亡”,这是一个值得人们观察的文化现象。

         宋儒鼻祖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原文也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根据这里的说法,事物的发展是“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它也是无常的。

         通过掌握中国释儒道的核心思想,人们自然就会对世局了然于胸。自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独霸全球,成为“一极”的现象迟早也会按照“无常”或“无极”的“静极复动”规律起变化。纵然中国不搞“崛起”,国际局势也必然会有新兴势力的“生成”,不让变是不现实的。

         还有另外两对词“法执”和“我执”。有人认为“佛教要以‘法执'取代‘我执'”,那也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金刚经》有云:“法尚可舍,何况非法”。很清楚地,佛教是要舍去“法执”和“我执”,唯有如此,才能够进入无主宰、无自性,最自由及最和谐的“菩提”境界。所以说,和谐的极致,就是菩提的智慧。

伟大的智慧让东西汇流 

         自中国提出“和谐社会”的论述以来,各专家学者大都以儒家的“大同世界”作为基调,各阐所见。通过了解上述名词及对国际局势“无常”的认识,笔者尝试进一步从古印度哲学的东西两条分流来追根溯源,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东流的部分,就是中国化以后的汉传佛教,曾创立过汉唐时代的辉煌文化,也曾奄奄一息过。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受西方玄学思想与意志哲学的冲击,催生了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之后才渐露曙光。

         西流部分,就是西方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叔本华继承了来自上述喜马拉雅山麓的菩提思想,对以往西方哲学界观察世界的方式提出了批判。他批判了唯心主义者因从主体出发,从而陷入了“我执”。唯物主义者从客体出发,从而陷入了“法执”的迷误。

         1818年,当叔本华发表他的名著《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时,第一句话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他继承康德的思想,却在“意志”这里与康德分道扬镳,就如佛教的“菩提”与“梵”的分道扬镳一样。

         笔者相信,人类早期圣人的思想是共通的,而伟大的智慧是沟通东西方社会的桥梁。近20多年来,东西方学术界人员增加交流往来,研究叔本华意志哲学的人与日俱增。

         要西方人一下子接受来自吠陀与东方的文化是有一定困难的。就如一开始就要叫相信“天人合一”的中国人接受具有人格的神是有困难一样。当西方传教士在《尚书尧典》里找到跟God有相似性的词“上帝”时,中国信徒才开始逐渐接受来自《创世纪》里的God,各取所需地膜拜自己认同的先知与圣人。

         就如上述《穆斯林的葬礼》中所引用的“无常”一样,信仰《创世纪》的汉语系信徒,常引用来自《大藏经》、《论语》及《道德经》的词汇来传教而不自知。欧洲也有类似的经验,当欧洲的实用主义哲学与信仰插上喜马拉雅山雄鹰翅膀的时候,将会令世人瞩目。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应该跳脱“东西方文明背道而驰”以及“文明冲突论”这种旧思维;在这一个文明交汇处,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钻研人类共通的智慧,续慧命、求真理。为世界各大文明的伟大融和而努力,建构起真正的和谐世界。

·作者是新加坡佛教总会文化研究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