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4 January 2011

《神州和乐》的启示

记得早年路过深圳时,曾夜宿当时深圳市最高及最豪华的旅店华侨大厦旧楼(约四层楼)。夜幕低垂,走出旅店,耳根传来深圳河边万籁合奏的交响乐曲。向北望出去,仿佛有如小时候在奎笼过夜时,瞭望海面幽深之处那三两盏由远处奎笼传来的闪烁灯光。

数年之后,邓小平在中国地图的最南端画了一个圈。尔后,深圳市在物质文明的建设速度举世惊叹。1982年该市成立了深圳交响乐团,两年后,建立了佛教禅宗寺院“弘法寺”,并在去年成立了数十人的僧伽合唱团。

56日,笔者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音乐中心观赏了一场大型梵呗交响合唱音乐会。正是来自这两个团体,加上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所联合演出的《神州和乐》。

《神州和乐》是去年417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作第一次演出,那是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而创作的作品;也是佛教传入中华大地两千多年来的第一次。之后分别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巡演,新加坡是在中国境外巡回演出的第一场地点。

中国最早的梵呗创作,是由曹植的《鱼山梵呗》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汉传佛教僧团的文化意识观念也在急遽地在变迁中;一些寺院仪式也悄然地以音乐取代了梵呗。虽然笔者上课时还在学习梵呗,但是,以“音乐”取代“梵呗”,或交叉使用,已逐渐地为佛教界所接受与应用。

人们经过新加坡四马路一带时,就能够听到那些配上六七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或福建小调的“佛曲”;这凸显出广大信徒对梵呗音乐殷切的需求,与佛曲创作数量短缺与不足的尴尬与窘迫景象。

自民国以来,大众对佛教音乐已逐渐疏远,也少有僧侣在这方面继续创作新的佛教歌曲。1930年,太虚大师在厦门闽南佛学院与弘一大师共同写了一首词曲优美的三宝歌,但这早已不能满足七众的耳根需求。

人的七情六欲,都是人类生命意志与欲望的载体。虽然说音乐是“发乎于心,动之以情”,然而,梵呗唱诵的目的并非为了抒发人的七情六欲。相反地,其独特的目的却是通过对“声明”的观照来收摄人心、灭除贪欲、激愤、愚痴等意欲,主要在于获得心灵的澄明与清净。

佛教以破除迷信、修行实证为其终极目标,其(音)乐道自然与修证息息相关;它倡导以音声宣理、度人、修行的方便法门。从五比丘的耳根“妙音密圆”到普贤菩萨耳识界的“心闻发明”及“分别自在”,到观自在菩萨“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的圆通法门。都是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把真通声音实相无相,作为证悟大觉。

《神州和乐》正是对上述佛教义理的深刻理解,由张建建、唐建平教授等著名佛学专家以严谨的乐曲结构,通过深圳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弘法寺僧伽合唱团通力合作所表现出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谱写出一幅明心见性乐章,为七众子弟对音乐的需求带来了新希望。

此作品的创作原则就是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一方面充分发挥佛教音乐的宗教魅力;一方面融入了中国传统特有的多民族艺术元素、现代交响乐艺术元素与现代文明精神,使佛教音乐能够与时共进,教化众生。

《大智度论》曰:菩萨欲净佛土故,求好音声;欲使国土中众生闻好音声,其心柔软;心柔软故,受化易,是故以音声因缘供养佛。佛教音乐正是以歌颂佛德、赞颂佛经来摄受人心,净化心灵。在众多宗教音乐中,佛教音乐可说是历史悠久。

《神州和乐》包括了《序曲》、《华藏世界》、《慈悲愿怀》、《禅悦慧风》、《莲幢光明》共有五个乐章。在著名指挥家俞峰的指挥下,小提琴表达了禅悦的法喜,《禅悦慧风》中提琴组曲表达了世人所认为的快乐,只是偶然、暂时、相对性的另一苦因而已。这正是以音声宣理,通过耳根“所”听到微妙道理的声音,由此心领神会,次第修习,从而息灭烦恼的苦果而得寂灭至乐的证悟。

无论是中央歌剧院合唱团的壮而不猛、柔而不弱;还是僧伽合唱团梵呗的唱诵的舒缓、收歛、凝摄和深沉;以及女高音沈娜的清而不燥,凝而不滞,都能令闻者生起清净之心。

梵呗唱诵,力求舒缓、收歛、凝摄和深沈,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等五种性质。僧伽们就在梵呗唱诵的声声佛号,在法器的引领下,次第的隐没入交响乐声中;在《大悲咒》与《心经》的一再衬托,达到有声与无声动静这两种境象,都能了然无碍,一念不生。这一些都是《神州和乐》所带给观众的新启示与提高。

当晚会场中,除了听到很多来自不同于闽粤乡音的观众,还看到许多出家众。很开心看到这一些说着儿音的观众的日益增长,他们不只壮大了新加坡欣赏高水平音乐会的人群,也带给了新加坡文化群众的生机勃勃,由此必将会塑造出崭新的新华文化。新华文化只有在继续吸吮中华文化的母乳、注入新血当中,才会显得更红润更娇壮。

虽然律典《十诵律》有规定“比丘不应歌舞伎乐,也不应往观歌舞伎乐。”但佛陀也同时宣扬“呗”有“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五种利益。

近几十年来,佛教音乐或寺院音乐这一个概念的出现,将会为僧团戒律或寺院规约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文化新概念。这么多出家众的出现,将有助于重塑七众、佛教机制,以及他们之间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这也将有助于他们入世的修行与重入(钢骨)丛林的宣化。

散场之时,夜宿深圳那晚远处灯光的那一幅景象又再次地在笔者脑海中浮现。春风杨柳万千条,亿万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中国,包括深圳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是亿万中华儿女无穷的意志、心意与欲望的具体表现,再一次以实质的例子证明了佛教的那一句名言:三界唯心所造。

生命在这喧嚣浮躁的幽深苦海社会中要如何地解脱?《神州和乐》为神速发展的神州大地,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为新加坡观众及世界点燃了一盏澄明的心灯。佛教音乐要如何地发展,《神州和乐》为我们带来了新启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