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4 May 2022

《大门楼与大门内的故事》

 https://www.zaobao.com.sg/lifestyle/columns/story20220411-1261537


联合早报编辑先生:
贵报这些年来曾刊载了几篇文章谈到大门内与大门楼的话题,都是外地人谈本地话题,多有偏差。
作为当地居民的我,写下一些历史事实,希望更多知情人士出来指正,以免以讹传讹,帮助厘清新加坡历史地理的真实面貌。
现附上文稿《大门楼与大门内》一文,请查收!
顺祝
编安!
林明雅
13/4/2020


《大门楼与大门内的故事》

新加坡联合早报2022411日的网址https://www.zaobao.com.sg/lifestyle/columns/story20220411-1261537 5:00 AM 刊登了一篇幼吾君《仁美巷· 仁美饮泉》的文章,简称“任文”。

内容有不实之处,经我去报馆澄清,报馆不做回应,现誊录如下,以作存证!

作为从出生到出国留学都居住在仁美巷的福建籍居民,以及小学都在广东人办的养正学校上学,本人有必要将我童年住在这广闽两族居民之间的所知地名俗称,通过轶事般地叙述,点点滴滴与读者分享。

该网上的图明明写的就是莫哈末阿里巷(Mohammed Ali Lane),俗称牛角街的图,不是仁美巷的入口处,请给予更正。



由客纳街(旧称乞纳街)的吉宁仔街(Cross Street)入口处左前段到客纳街左拐角处,有一栋由胡亚基三子胡颖德,一称胡敬德律师建的六个拱门的“胡南生大楼“,俗称”大门楼“(见图),可惜现已经被拆除,改建为“自由之家” Liberty House

 

                                                     胡南生大楼

查胡亚基(1816-188015岁南来协助父亲胡宏根经商,由于出生于广东黄埔,故祖孙都被人称之为“黄埔先生”。胡亚基字璇泽,又名南生。据胡亚基曾孙女胡妙安说,“南生”即“南来谋生”的意思,胡南生大楼应该是纪念黄埔先生胡亚基祖孙三代五人。 见: http://travel.65singapore.com/lvyounews/21375.html

https://www.shicheng.news/v/V0lrb


                                                       胡亚基

客纳街前段到胡南生大楼的这一大段,主要是福建人居住的地带,所以当地福建人俗称水灵亭(广东话翠兰亭的福建话谐音),不是“任文”中所称的大门楼,也不属于牛车水。

胡南生大楼的这座“大门楼”左拐上客纳街到养正学校旧校址,福建人俗称水灵亭顶。翠兰亭原为富豪陈翠兰所建,卖给养正学校之后,当地福建人依然取其谐音,一直称之为水灵亭顶(意为翠兰亭顶)。

由客纳街再往下走一小段路再右拐是安详路,出安详路过马路,那才属于广府人牛车水地带,客纳街不论前段或后段,虽然后来都在政府唐人街欧南规划区内,但当地人都不叫牛车水。

安详路路口早年是谢安详大厦之门楼,这“大门楼”也成为这里的地标,现已经拆除。1950年代,我小时候常陪祖母到安详路口去寄侨汇给厦门的亲人时,还可见到这“大门楼”约一尺高的楼墩依然还杵在那里,我每回走过都会嫌马路上楼墩阻路,而用脚去踢它一下,印象深刻。

由于有安详路口的安详大厦门楼与胡南生大楼六个拱门的大门楼之故,所以当地的三轮车夫,都知道广东人会叫安详山进入客纳街这一带称之为大门楼。

都会问清楚从牛车水买菜或到大华、东方或金华戏院看完电影回仁美巷的母亲,是要回大门内(福建话发音)还是回大门楼(广东话发音),不可以摸棱两可说两者皆可。因为一旦走安详路,三轮车夫就要爬大门楼这一段斜坡路。回大门内就要走牛角街进入大门内,不用爬斜坡。

什么是大门内?因为养正学校后门有两扇很高大的木门,入内不到百米有一条车道供货车进出课室底层的仓库。可供养正学校邻居的孩子们在大门内嬉戏。吃饭时间,谁家母亲找不到孩子,都会说到大门内来找。

除此之外,仁美巷里有两大不同字号的社团,一为义宝隆、圣宝坛,另一为宝兴,位于养正大门内的两旁,龙蛇混杂。外人不敢轻易踏足大门内,都得绕道吉宁仔街而行。

每逢中元佳节或齐天大圣圣诞节时,王邦文部长与社会贤达都是这里社团的座上宾。新加坡独立之初,打击殖民地警队内部的贪污腐败与社会犯罪,这些社团起着安邦定国,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作用,这是后话。

被请来助兴的新麒麟与新赛凤俩大闽剧团都会把戏台搭在牛角街、客纳街、吉宁仔街后巷这一三角地带的大操场上。加上主办方的宴会搭棚,街道傍边的临时摊贩,把整条仁美巷、客纳街上半段、莫哈末阿里巷及该巷旁边的操场上,打扮得像个嘉年华会似的,四彩缤纷。

连横在中间的中国街(China Street)俗称睹间口,及路口的吉宁仔街 ,广东人称之为吉宁街,都摆得水泄不通,比过春节还要热闹。1950年代至1960年代,成为新加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独立之后,中元节与国庆日恰逢同在一个月份里举办,“大门内“就此在新加坡更加声名远播,大家都争着要来看一代名伶锦上花,筱丽珍等的风华绝代风采。

林明雅

新加坡佛教总会高级文化研究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