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2 June 2014

维护我国世俗化的政策

此文写于2013年5月30日。

近日媒体发表了一些违反我国世俗化政策的言论,散播鬼神宗教,误导受众,实有必要给与澄清,以正视听,其中就有关系到宗教与道德的内容。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世俗化,所谓“世俗化”(Secularization)或理性化,它是西方宗教社会学家如马克斯·谬勒(Max Müller 18231900)所提出来的理论概念,原义是“与鬼神、宗教脱离关系。”自中世纪以来,西方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下,世俗化不断地加剧。

此时的宗教逐渐由在人民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深远影响的地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褪去宗教的色彩与干预。著名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用除魅(disenchantment)来形容这一现代生活理性化的现象。

在宗教社会学上,“世俗化”或“除魅化”与“神圣化”(Regularization)是相对应。所以,“世俗化”在社会学上,还可以是指将个人与社会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摆脱以宗教和神学为基础的世界观,以及摆脱曾被教会所组织与统治和渗透的社会及政治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这正是李显龙总理于2009年在庆祝佛总大夏落成礼发表演说时,阐明维持社会安宁与稳定四项原则的中心思想。

下来谈一谈宗教,中文宗教一词,来自《续传灯录》的“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这里的宗教是指崇佛及对弟子的教诲。在说文解字里,“宗” 表示对人类祖先鬼神的尊敬和敬拜,都没有造物主的地位。受西方宗教学的影响,宗教与西方的Religion一词被画上了等号。

中文的“宗教”一词,其含义是指崇佛及对弟子的教诲。即使在说文解字里,“宗” 表示对人类祖先鬼神的尊敬和敬拜,在含义与形式上均没有造物主的地位。受西方宗教学的影响,“宗教”与西方的Religion一词才被混为一谈。

直至20109月,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大因缘》(The Grand Design )一书中提出“模型相即相入实相论”(Model Dependent Realism),说明宇宙与生命的生成“不需要造物主”(Creator ,才为我们对宗教的含义作了有科学依据的厘清。

 事缘《大因缘》出版的第二天,引来西方各宗教领袖对霍金的攻击,如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说:“对神的信仰并不是为把宇宙内的东西之间的空隙进行填塞,而是相信有一个智能的存在。”英国犹太教教长萨克斯说:“科学只是关于解释(explanation ,宗教则有关诠释(interpretation),《圣经》对宇宙如何生成并不感兴趣。”


这两个观点,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区别,还帮助我们对西方宗教观的含义有更清晰的认识。即西方宗教是对现象的“诠释”而不是“解释”,而其诠释权掌握在神的代理人手中;西方的宗教拥有一个全智、全能的造物神祗。

很显然,这与东方的宗教观大相径庭,儒家认为生命是“四时行,万物生”,道家认为是“三生万物”,佛家认为一切“妙有”都是“因缘和合”,都有其因果积累(业Karma,不是报应)的解释与充足理由。把为何是“无中生有”这一个西方宗教无法理解的道理,不留“空隙”地“解释”明白

不厘清这一点,就会产生各说各话,或是说着一些诸如 “良知”、“爱”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曲解报应及说华人神明与造物主有关;甚至把西方神明与华人的各种神明等同起来。

连一些不明就里的佛教界人士,也把不是神的佛陀与耶和华神等同起来,把佛陀的慈悲思想与“神爱世人”等同起来。假如只是在自己的宗教场所传教,还能忽悠其信徒,一旦公开发表,将会对不同宗教信徒产生思想上巨大的混淆,不利社会与宗教之间的和谐。

现代的宗教观主要来自轴心时代的圣人,包括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师徒三人,印度的佛陀,中国的孔子与老子。希腊哲学发端于早期的自然神,可以这么说,西方基督教神学是披着希腊哲学的外衣,离开希腊哲学,我们不可能理解基督教及其神学思想。佛教来自梵文化的故乡,佛陀却在菩提智慧的证悟中与印度的“梵人合一”思想分道扬镳。儒教与道教来自孔子与老子,这里就不需赘述。

宗教哲学发展到了康德时代,诸宗教包括新新儒学都希望从康德的思想中汲取到一些理论养料来充实自己的教义。讽刺地是,康德却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不可知论(Agnostic)者。

康德曾断言,对于“自在之物”(即事物除了自身之外,别无他物),人是根本认识不到,是不可知的。但就此把康德“头上的星空,其实就是在形容上帝”,不管这是西方的还是中国文献里的“上帝”,其实是太跳跃式的“诠释”了。

继承康德学说与佛陀思想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指出,这自在之物可以通过“直观”来认识;已故苹果企业创办人乔布斯证实了这点,他说禅修(直观)可以使他“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

类似像霍金、乔布斯、康德与叔本华这一类理性的宗教对话,以及在具神圣含义的命名形式上,不要混为一谈,对己对人,将有利于我国社会与宗教的和谐。

至于道德二字,来自老子的《道德经》,东西方的道德观有很大的歧义,简单地说,西方的道德只有神品而无道品,所以只能谈“品德”,而东方的道德观无神品,只有天道,天理与佛理。

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与道家,佛家的共通之处,在于八目中的格物与致知。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时,吸收了佛学与道学的心性学说,使中华文明的道德思想归于关系更为融为一体的道德观。

理学代表人物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而陆九渊认为是“修持心性不为物牵,回复天理之知”。不管是朱熹的“穷究事物道理”要把事物道理的空隙进行填塞,或陆九渊“回复天理之知”的道德观,都与造物主无关。


我们应维护总理世俗化的治国理念,提高国人去鬼神宗教的认识,希望我国一切媒体与团体,保持政教分离,发挥自我克制,不应该破坏世俗化,公开宣扬以神学宗教为基础的言论。各宗教河水不犯井水,己所欲或不欲,都勿施于人,让各人发掘自己的觉性;才能维护国人生活的共同空间,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的不同宗教社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