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6 March 2011

学“佛”

在课堂中,常被学生问到关于如何学佛的问题,诸如要先读那一本经书、先学那一个法门、如何在浩瀚的佛教经典中学习等。尤其是当本地有名僧被法庭判刑又高调复出的事件被媒体广泛地报道之后,引起学生、佛友与同修们发出要如何来理解三皈依以及如何依教奉行的声音。

这一次事件对佛教界的震撼不可谓不重大,因此,当罗主编来电邀稿谈如何读经学佛的时候,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马上一口应允。希望提供以下一些浅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来纠正错误的示范、导正混乱的思想、树立学佛的信心。

2006年笔者在《南洋佛教》第449期发表了《普陀山宣言的启示》一文(见http://linmingy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17.html),文中提到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一篇有关“中国和尚犯戒娶妻生子”的报导,笔者当时曾指出万一犯戒问题严重到“法不责众”的地步,那又会怎么样?

没想不到4年,上述的“名僧”在法庭上面对主控官质问他过极度奢华的生活时,其答辩赫然竟是:“因世界已改变了;不只是他,许多宗教人物如今已变得很不同了。”自己犯罪也没忘记把“许多宗教人物”也一起拉下水,希望“法不责众”,这也是一大奇观;当时的法庭不为其所动,依法判他入监服刑。

向佛陀学习

谈到要先读那一部经文,笔者常反问学生有多少人读过佛陀的传记?通常的反应只有寥寥数人。既然要学佛,读佛陀的传记及向佛陀学习,是有助于理解三皈依及坚持依教奉行的信仰。

读佛经时,我们会发觉多数经文的开头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就是把佛陀及有关的人物、时间、地点、目的等缘起交待清楚。可见在读经之前,对经中人物的具体掌握与了解是非常重要。故建议学生们最好能读五本或以上不同流派的佛佗传记,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佛陀的一生。

佛教在跨文化的传播中,不同文化区域的佛弟子对佛法的修行法门有着不同的因缘,因而产生不同的流派,自然也对佛陀生平的记载有着各自的倚重。因此这五类佛陀传应包括汉传、藏传、南传、学者以及漫画版等。

汉传的有去年刚圆寂的圣严法师所著的《印度佛教史》第二章《释迦世尊》以及星云法师的《释迦牟尼佛传》、藏传的有格桑曲吉嘉措所著的《释迦牟尼大传》、南传的有《佛陀传》、学者的有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至于漫画版本,可在各大寺院及在家菩萨的各大商店门口见到其摆放,包括动画光碟与漫画册子的结缘品。

第五类最适合给小学生及对于阅读有困难的人士,通过了解佛陀的一生以及其一生说法的对象究竟是凡夫、罗汉、菩萨、外道还是天人或鬼道等,才有可能了解佛陀为何要讲某部经、对谁讲、目的何在,避免乱了套。

尽信书不如无书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中国近代出版由学者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先预设固定的唯物史观来看待佛教,造成学者与法师对佛陀传记的阐述各有差异;法师着重于经典义理,学者注重于史学的考究,读者正好可以兼听则明。

通过阅读各类佛陀的传记,我们可以从中去了解一、为何佛教讲无我,可佛陀一出世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其道理何在?二、佛陀到底是几岁出家,是1929?三、佛陀出家遍访名师学道,是如《释迦牟尼佛传》所说的听完了觉得不是究竟就离开,还是如《释迦牟尼大传》较详细地说明佛陀是如何学习苦行,学成之后还比仙人的表现更为出色,后发觉不是究竟才离开?四、佛陀悟道时的夜睹明星到底是见到“明星”才开悟,还是佛陀开悟的时辰是在如圣严法师所说的明星将升之际时悟道。

说见到“明星”才开悟的人甚至把“明星”离谱地理解为流星或彗星(俗称扫把星),以夸大扫把星的神力,造成神佛不分的严重后果。其实佛陀的征悟是经过自身累世的修行才功德圆满,很明显地与外力无关。这里的“明星”应该是指明亮的星球,而太阳系里最明亮的星球就是太阳。

各类佛陀传记的共同说法都认为佛陀是在凌晨时分开悟,所谓凌晨就是指太阳将升之际是指情景是在黑夜时分,也暗喻佛陀是经过无数漫漫长夜的苦修岁月才能悟道。

诸如此类的大问题,不是本文有办法去详述,故就不一一地来介绍。这些问题,对读经的人显然会产生很多的困惑,假如觉得这些不重要而不作深入探讨,就无法正确地去了解佛经。

纵然读破万卷佛经,如不修行也枉然

比如《心经》一开始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舍利子...假如不知此经文是由谁所讲,对谁所讲,就无法了解何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何谓舍利子”,而只能对名相作无休止的纠缠;即便是再讲3个月,也无法对这一句经文说出一个所以然来。

般若波罗蜜的名相是到空性彼岸的大定,何谓空性到彼岸,这些都是一个个的大问题,对凡夫来讲要花数年的修行也不一定会达到;但对阿罗汉的舍利弗来讲,它只不过是一句修行练功的口诀,是不讲自明的。因为它是实证的,不可说,不可思议,不是一个甚深思维的东西。

假如不清楚佛陀是如何经历6年的苦行修炼,就无法了解其苦修内容,而这些内容在《释迦牟尼大传》第七章《历经艰难,入定苦修》里却有较详细的记载,其中也包括一些简单的修行口诀和如何对待修行时出现的难题,而在《释迦牟尼传》第一四章《苦行林中劝仙人》里是被忽略与回避的。

至于舍利子,有人把舍利子误解为是小粒的舍利,造成界外与界内人士长期以来以讹传讹,误把小粒的佛舍利说成是舍利子。看到经文一再地提及舍利子,还以为这一粒舍利子有何大神通,让有识者哭笑不得。至于经文为何一而再地提及舍利子,这又是一个要读好佛陀、十大弟子以及舍利弗尊者传记的大问题。

学佛要会产生疑问,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也要遵循四依四不依的教诲,笔者曾在《南洋佛教》第443期的《2005禅修札记》(见http://linmingya.blogspot.com/2011/01/2005.html)以及第53期第28页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得》(见http://linmingy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19.html)对《心经》的修行都有过探讨,故这里不再赘述。

希望初学者能好好地学,了解佛陀及其十大弟子的生平,这是向佛陀学习最直接的途径。由此自然就能参透三皈依依教奉行的义理;即便是不读经文,只要念上一句阿弥陀佛也会顿悟的。连号称诵帚比丘的周利槃陀尊者,佛陀教导他一边手持扫帚,同时口诵扫帚二字也能悟道,这又是另一个有关读佛陀传记的大问题。

佛陀在悟道以前,没有佛经的存在,佛陀涅槃之后才开始有经、律、论的结集。今天我们有浩瀚的经文却无从下手,说明纵然读破万卷佛经,如不修行也枉然,因为佛法是实证的,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去深思。笔者仅此抛砖引玉,愿以此文与大家共勉之。


2011年2月6日完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