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4 January 2011

菩提智慧的和谐作用

古代译经大师们在翻译一些不属于人类有限知见范围内的词汇时,一般就采用音译而不意译,以保留原意。

经过岁月的演变,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常有不同,有些甚至与原来词汇的意思不仅不同,甚至相反,因而引起误会。常有人在报章上以现代汉语或自己随意的意思来解释佛教词汇,从而引起的混淆,有必要在此说明。

2007328日,有学者谭中先生在新加坡联合早报言论版撰文题为《“无极世界”是“和谐世界”台阶》的文章里,Anuttarasamyaksambodhi解释为“具有‘梵Brahman’的‘无上’、‘无边’、‘无极’”的含义;并通过宋儒朱熹《濯清池》诗句中的“无极翁”,而把“梵”解释为“无极”。

佛教认为,人类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感觉外部世界,而大部分的外部世界人类是无法通过自己的六根来感觉,因而无法觉知。

当年玄奘大师不把Anuttarasamyaksambodhi作意译而音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主要就是因为这种人类知觉以外的无上菩提智慧无法用言语表达,因此只能作音译;以免人们把它解释为具有诸如“梵”或“无极”等的含义。

宋儒“无极”的形成虽然与佛、道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有“阳儒阴释”或“儒里佛表”的说法;但是,宋儒有它自己的基干,它与佛教的“菩提”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今人都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称为“菩提”的智慧,把具有这种智慧的人称之为“觉者”。只有当人们还是不了解“菩提”的意思时,才把它解释为“无上正等正觉”;这对于睿智者如玄奘法师来说,那是无可奈何的事。

佛教在印度的式微,一方面除了由于外来宗教的入侵之外,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婆罗门巧妙的利用佛教与印度教思想体系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例如“梵”;以及佛教学说被坚守《摩奴法典》的人们视为有反社会的倾向,使到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而最终在印度式微。

佛教产生于印度,佛陀引用古印度的经典来宣化其思想,是为随机说法。例如利用《奥义书》的地、水、火、风,简称“四大”,来推衍万物的实相;而佛教正是在“无上菩提”这里与吠檀多主义的“梵”分道扬镳。

除此之外,谭中先生还认为:“东方哲学和西方文明背道而驰。佛教要以‘dharmagraha/法执’(真理之上)取代‘atmagraha/我执’(我字当头)。”那是对佛法的误解。

首先,佛教所说的“法执”并没有所谓“真理之上”(?)的意思,佛教所说的“法”不单包括正法(真谛)也包括非法(俗谛)。所谓 “我执”,就是把主观的“我”错当作实有。所谓“法执”,就是执著一切法为实有。

佛教相信“生灭法”,认为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所谓“因”,指的是事物存在的主要条件,“缘”指的是事物存在的次要条件。缘聚则生,缘灭则散,有生就有灭,因而是无常的。

就是说,生命是按照“生老病死”或“生住异灭”、宇宙则是依照“成住坏空”有规律地向前发展,所以佛教徒认为“世事无常,变幻可测”,因而常如如不动;而一般人认为“世事无常,变幻莫测”,因对人生前途茫茫无法可测而心生恐惧。

宋儒鼻祖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原文也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很显然的,事物的发展是“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它也是无常的。

自苏联解体之后,目前国际局势的所谓美国独霸全球,成为“一极”的现象迟早也会按照上述的规律起变化的,也会“静极复动”。

即使中国与印度如谭先生所说的“不自成一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国际形势也会“静极复动”。因此,谭先生的“无极/太极”说法,想寻求不变,不让人搞崛起,这已经违反了他的“无极/太极”的核心理论。

回到佛教的空性。佛教用事物存在的条件性来净空事物存在的真实性,同时否定客体与主体世界的真实性。即“物、我”、“主、客”,都是人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限意识执著妄加分辨的结果,因而均无自性,“万法”的自性皆空。

所以,佛教主张“我法二空”,在认识上要灭除“我执”和“法执”。《金刚经》有云:“法尚可舍,何况非法”;因此,佛教不可能如谭先生所说地“要以‘法执’来取代‘我执’”。

而正是破除“法执”和“我执”,才能够达到“心无我”和“法无我”的“菩提”境界。“无我”没有否认“我”的存在,而是指进入无主宰、无自性、无主无客的最自由及最和谐的境界。所以说,和谐的极致,就是菩提的智慧。

另外,谈到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关系。西方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继承了上述的佛教思想,而对以往哲学界观察世界的方式提出了批判。他批判了唯心主义者因从主体出发,即以精神为第一性来观察事物,从而陷入了“我执”。唯物主义从客体出发,即以物质为第一性来观察事物,从而陷入了“法执”的迷误。

1818年,当叔本华在他的名著《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第一句话说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之后,他与康德关于现象与物自体的看法就此分道扬镳;就如佛教的“无上菩提”与“梵”的分道扬镳一样;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意志哲学就从表象世界走向物自体世界(意志世界),他已经超越康德的不可知主义,而去探询康德所谓的超经验的物自体的秘密,人们对佛教空性所说的“一切事物皆是虚幻”就有了更具菩提智慧的理解。

1923年,西方玄学进入中国后,中国有识之士为寻求科学与民主的救国之道,因张君励在清华大学发表题为《人生观》的一场演讲,宣扬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其中就包括“自由意志”;断言科学无法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就此掀起了一场长达一年多的“玄学与科学”论战,从而催生了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

转眼间84年过去了,近20多年来,东西方学术界研究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的人越来越多,西方哲学界越来越多人开始从自身出发来理解自然,而不是从自然出发来理解自己。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应该跳脱“东西方文明背道而驰”以及“文明冲突论”这种旧思维,彼此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钻研人类共通的菩提智慧,续慧命、求真理。为世界各大文明的伟大融和而努力,建构起真正的和谐世界。愿以此与谭中先生及大家共勉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