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的呼声想到《叻报》(2012-05-05)柯木林
丽的呼声于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午夜11时59分停播,这新加坡首家民间方言广播电台,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悠长岁月(1949-2012)后,终于敌不过时代的竞争,曲终人散走进了历史。
无独有偶,80年前的1932年3月31日(星期四),新加坡乃至全东南亚第一份华文日报《叻报》,也是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上的风雨历程(1881-1932)后,同样敌不过时代的竞争,停刊了。 一个是广播电台,一个是新闻报馆,用今天的话语说,都是大众传播媒体,它们都在生存了半个世纪后消失。
丽的呼声(Rediffusion)源自英国公司,初时名为Broadcast Relay Services,1949年8月1日在新加坡启播。至于《叻报》则创刊于1881年12月10日,创办人薛有礼是一位受英文教育的道道地地的峇峇。这些洋人及早期峇峇对中华语言文化的热爱,令人钦佩。我们再看看: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的《查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创办者 William Milne)及1872年4月在上海出版的《申报》(创办者Ernest Major),这两份华文报刊的创办者,也都是英国人。
这些史实,早已黯然于历史的尘封故纸堆中,应该加以发掘表扬,还其原貌。更何况在短短的一百多年岁月中,又早已后继无人。今天我们翻阅这段历史,的确有点感慨。
李晓音(小瑛、筱瑛、晓瑛)是丽的呼声的开台功臣之一, 任职节目总监。这位暨南大学毕业的美女,精通中英文。Rediffusion 的译文“丽的呼声”四个字,就是她与另一位同事张轼(战后初期曾任教南洋华侨中学)的杰作。译文信达雅,又颇具诗意,真才女也。
李晓音是郁达夫的红颜知己,曾在英军情报部门的新加坡电台,主持一档华语节目。认识郁达夫时年仅26岁,正是风华正茂、芳香四溢的年龄。李晓音读过郁达夫的作品,对郁达夫十分崇拜;郁达夫对李晓音也有深厚的感情。二战期间郁达夫避难苏门答腊时,其著名的《乱离杂诗》十一首,其中前七首就是为思念李晓音而作的。这是其中的一首:
却喜长空播玉音,灵犀一点此传心
凤凰浪迹成凡鸟,精卫临渊是怨禽
满地月明思故国,穷途裘敝感黄金
茫茫大难愁来日,剩把微情付苦吟
根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的回忆,郁达夫寓居新加坡时,与李晓音过往甚密,竟然在他(郁飞)面前,以德语向晓音示爱(郁飞,“先父郁达夫在星洲的三年”,《星洲日报》,1982年2月1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正是郁达夫对李晓音情感的写照。
《叻报》首任主笔叶季允,祖籍安徽。叶季允是《叻报》创办人薛有礼从香港《中外新报》重金礼聘过来的,主《叻报》笔政凡40年,所作社论署“惺噩生”,对当年新华社会舆论界有一定的影响。叶季允是一位才子,擅长篆刻,能弹琵琶,尤擅弹粤曲《六国封相》;工诗文,亦精医术,曾出版《医学报》,这是一份昌明医学,宣传卫生的星期刊。
一个是才子,一个是才女;一个主笔政,一个主播音。从1881年12月《叻报》创刊到1949年8月丽的呼声启播,两人相隔时间68年,前后辉映,传为佳话。他们都是外来移民,可见新加坡由来就是一个移民社会,这批移民对新加坡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至今犹然。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半个世纪(50年)或一个甲子(60年),都具有变易的含义。《叻报》存在51年;丽的呼声63年,可见所有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永远处于颠峰时期, 永恒不变。正如人生一样,总有老死衰亡的时候,只是有生之年的一切行事,必须止于至善,不要留下骂名。丽的呼声与《叻报》虽已成为历史,但其所留下的音影,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历史虽然是过去式,但只有历史,才是永恒的。
作者是新加坡历史学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