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3 January 2011

《佛说八大人觉经》读书报告


     《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九无尽意菩萨品第十二之三里头,无尽意菩萨对舍利弗尊者说出菩萨摩诃萨有四依法亦不可尽。所谓“四依”,即是:“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200633日新加坡佛教总会2006年度佛学班又开学了,由于课业要求对《佛说八大人觉经》(以下简称《经文》)提出口头的读经报告,才真正的去细读《经文》,并参考了多位法师大德的讲记。读完这些讲记,再对照原《经文》,心中有着无数的纳闷,秉持着“四依”的宗旨,写下这篇读经札记,作为自己学习过程的一点纪录。

               先说这部经的缘起。据说,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在得神通之后,经常玩神通而被十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责备,说这是小乘人所为。
 
               黄檗禅师也有类似的故事,他也呵责过小乘人。话说有一次,黄檗禅师在游天台山时,巧遇到一位同参,两人一见如故,便结伴同行。当他们来到一条小溪前面时,由于上游刚下过大雨,溪水突然暴涨成河,那位同参却邀黄檗禅师一起渡河。黄檗禅师便说道:“溪水暴涨,又急又深,如何能渡过去?”同参二话不说,提高裤脚便涉水而过,宛如在平地上疾走一般,一面玩神通一面回头邀黄檗禅师也学他一样。黄檗禅师责备他道:“嘟!你这个小乘的自了汉,如果我早知道你是个爱耍神通的小乘人,早就把你的脚跟给剁掉。”那同参顿然有所悟,瞬间忽然不见,只留下赞叹之声在空中回荡道:“汝真乃大乘法器!”小乘讲自觉自度,大乘除了自度更着重度他,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佛菩萨发心。

黄檗禅师呵责该自了汉,令小乘圣者感动,并赞叹禅师为大乘法器。舍利弗尊者对阿那律尊者的苛责也令阿那律尊者动容,故而在一次的大会上,阿那律尊者跑去问佛陀有关出家人与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才能成就佛菩萨道。佛陀就在大会的空隙之间及在过后,陆陆续续,经过多次才把这部《经文》对阿那律尊者讲完。所以此《经文》就没有如其他的一般经文那样,有“如是我闻”及“信受奉行”等记录。

显然的,这是一部行佛菩萨道的《经文》,故而经名为“大人”(佛菩萨)的觉经。到了公元二世纪,也就是到了后汉,这部《经文》才由安息国的让位太子安世高(约公元110-180)翻译成汉文。

汉朝流行的文体为汉赋。在汉赋的作品中,四言、六言、杂言兼备;赋的特点是“诗的押韵、整齐,骈语的对偶、典雅集于其中”。在汉赋的结构上,一般都有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三部分。自西汉末至东汉中期(安世高正是处于这个年代),汉赋基本上已经定型。

此《经文》一句四言,基本上是符合汉赋的格式,第一段的“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为序。第一觉悟至第八觉知为本文,最后的一段为“乱”或“讯”的结尾。后世有人将其科判为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其意义也是一样。

观看本《经文》我们可以发现到第一觉(10句)基本上是符合对偶、整齐的格式。然而,第二(5句)、三(7句)、四(5句)、五(7句)、七(9句)觉却成为奇(单)数。假如要完全符合汉赋的格式,那么,从第二觉到第八觉照道理应该都是八句才符合汉赋“整齐”的特色。

由于这是一部“大人觉经”而不是“声闻觉经”,所以其格局不应局限于“声闻觉”的“四念处”,而应该是修“六度波罗密”的“大人觉”经。更不能把第一觉悟分拆成两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一句(四大苦空,)、三句(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两句(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的“四念处”来作解释,那是不符合汉赋“对偶与整齐”的格式。

为了更符合汉赋整齐与对偶的特点,在解释《经文》之前,我大胆的把经文重新排列与重新标点于下,使其更为符合“六度波罗密”的内涵及《经文》的通顺。有遗漏之处,用x x x x表示,有待进一步追查失落的原文,暂时的填补纯为权宜之计,只为了连接上下文,令其读得通顺。

为什么会有遗漏、不工整与不对偶,究竟是出自梵文原经文的问题?还是译经人安世高的问题?还是汉文经书的散落?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我不做猜测与推论,只从我手头上《中国佛教史》的讲义中的一段叙述抄录下来供读者参考,或许可以从中找出一部分的答案。“在(安世高)这些汉代译经中,多半都是一卷一部的小部头经典”。“这些译经,多半都是从梵文大本中节抄出来的,而并非独立的经本。例如,在安(世高)译经中,有十种以上都是从各部《阿含》中节抄出来的。因此,这些译经多半都显得零碎而不整齐”。“。。。(安)世高译经,还存在一些艰涩、欠准的情况”。

《佛说八大人觉经》(原经文)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在还未解释《经文》之前,让我们来解释“觉悟”与“觉知”。

《经文》中,第一、五、七觉列为“觉悟”,第二、三、四、六、八觉列为“觉知”,是否是随意的使用“知”或“悟”吗?要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佛教中的“觉”。佛教认为,人类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器官(根)来获得意识(第六根),总称为六根。若就佛法讲,前五识为现量作用,所说的知觉,即佛法中第六识之相应五十一心所法中之慧心所。假如单纯只依靠人类的器官(前五根)来认识(第六根)外部世界,我们就有一个可以感觉可以认识的世界(日常世界)。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独立于我们所有的知觉之外而自在的世界(物自体世界)。人类通过感觉器官(前五根)去感觉外部世界,即是去“觉知”。有感觉才能有认识,这是逻辑和概念上的必然,也很容易理解。而物自体的世界是无法被前五根感觉到的,它也就无法被认识,只能直观或观照地“觉悟”。

《易传·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广义上来讲,“形而上”是指万物在有形象之前而言,“恒道”在形之上;“形而下”则是指万物在有形象之后而言,“可道之道”在形之下。在狭义上来讲,对形而上的认识,只能通过“觉悟”;对形而下的认识,就是“觉知”。

如“佛托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这里所说的“虫”在佛陀的时代是属于出世间法,“虫”虽然已经成形,但人类无法用肉眼观察得到,在认识上属于狭义的“形而上”,那时“虫”的法,不管佛陀如何解释,都无法令弟子们理解,因为弟子们无法“觉知”到“虫”的存在,只能“觉悟”。确切地讲是尽量地去领悟。

到了三百年前显微镜出现的时候,人类开始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水里的微生物(虫)。此时,人们对于“虫”法的认识,不需要觉悟,已经可以觉知了,在认识上是属于狭义的“形而下”。随着人类科技的发达,各种科学仪器的涌现,如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望远镜、哈勃望远镜、电子望远镜。。。。等,人类的视野也日渐扩大,很多东西不用“觉悟”也能“觉知”了,这是否就说明现代人比古代人聪明,现代人比古代人更有“觉悟”呢?

事实显然又不是这样。尽管科学突飞猛进,可是人类对宇宙与生命的认识还无法超越人类的先贤,如孔子、老子、苏格拉底及圣中之圣的佛陀等。现代人类的知识只能对这些先贤们的知识作文字上累赘的诠释与争论不休,而无法超越。比如一个“妙”字有人可以讲一个月还讲不完,而被信徒仰望之。同时,相对于整个宇宙的真相来讲,人类有限的知觉是永远无法“悟”到宇宙的真相。伟大的觉者佛陀对其弟子阿那律尊者说出这部大人觉经绪言的第一觉,就为人类说出宇宙与人生的真相,这种说出整个道体以及,天、地、人的真相的伟大智慧,经过2500多年,已经为现代科学逐步的证实,但人类乃然无法对广袤宇宙的真相探索究竟。所以说这是一部格局很伟大的经。同时也证明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经文》解释

第一觉悟:(这是对整个道体的觉悟)
世间无常,生灭变异;————道
国土危脆,虚伪无主;————天
四大苦空,心是恶源;————地(万物,众生)
五阴无我,形为罪薮;————人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此句话为下面经文的结论作了伏笔。

如上所述,这部经是佛陀为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解答出家人及在家居士如何行佛菩萨道。凡是学过佛学的人都知道,“声闻觉”是修“四圣谛”而悟道。“四圣谛”就是包含“道”谛37道品中的“四念处”。既然是行菩萨道,其格局应该是修“六度波罗密”的“大人觉”,而不会是声闻觉的“四圣谛”里的“四念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一般佛经词典告诉我们“六度波罗密”的顺序。这个顺序与这部《经文》的顺序是有所不同。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从宇宙万有的构成上说,“道”是“有物混成”的实体;从宇宙万有的发生上说,“道”是最高本源;从宇宙万有的变化上说,“道”是总的法则。

《经文》句子经过重新排列之后,就显露出经文整体的宏伟气派。本《经文》的第一觉悟是佛陀对“六度波罗密”及宇宙实体、本源、法则所作的一个绪言或序文。佛陀首先说明宇宙及生命的结构本体、发生、法则的真相。它是一个怎样的真相呢?佛陀说:“世间无常,生灭变异”。

所谓世间,就是包括我们能够觉知的世间(器世间,西方称日常世界,古印度称为摩耶),及无法觉知只能觉悟的出世间(道体,物自体,古印度称为梵),《经文》说:这个世间(世间与出世间)无常;所谓无常,即是无有常住,它不是静止不动的,更不是人们常说的“世事无常,变幻莫测”,而是变幻可测的。其可测的规律法则是依循着“成、住、坏、空”或“生、住、异、灭”的规律而向前运动,它是“生灭变异”。这是道体的实相,就是“世间无常”;说明宇宙及生命本体的发生、运行与法则。

说完道体的真相之后,为了让在耍神通的阿那律尊者了解他用天眼通所看到的佛国净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况。佛陀接着说:“国土危脆,虚伪无主”。在安世高时候的汉代,国土称为疆域、称汉朝为天下或大汉。所以,这里的所谓“国土”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国家和土地,而是指佛国净土;“国家”这个概念是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之后才出现。佛陀要让阿那律了解,阿那律以天眼通所看到的佛国净土是危脆的;什么是危脆?佛陀说那是“虚伪无主”。即是虚幻不实在,也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祗(天主)来创造和主宰宇宙的一切,这才是危脆在这里的意思。 这是对“天国”的描述。

说完无形的道体与天国之后,佛陀接下来就讲有形大地的众生万物:“四大苦空,心是恶源。”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根据古印度哲学《奥义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400年)的“地、水、火、风、空”来的。在中国,我们称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在古希腊称为“土、水、火、气”。指的就是万物所赖以生成的初始有形物质。东西方哲学通过这些不同代表的有形物质,其目的是来追溯宇宙的起源。中国人由五行(三)向上推衍出阴阳(二)、道(一)等。所以有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宇宙观、道德观、世界观及人生观。

宇宙的真相只有一个样,不一样的只是东西方的说法。佛教认为大地的万物与众生是由“四大”所衍生出来,少了《奥义书》里空间的“空”,佛陀生在《奥义书》的年代,佛陀说法都是随机说法,“四大”自然为佛陀所用,就如佛陀讲伦理时,会利用婆罗门的善生之子在行婆罗门教教义礼拜六方时说出《善生经》来。无论是阿里士多德的“土、水、火、气”(历史证明,《奥义书》对西方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直到18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叔本华都受到它的影响。)还是中国“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中国“五行”推衍出来的阴阳、八卦,其内容比“四大”更为丰富),都是东西方古先贤在对宇宙、生命作探索时,最为准确细微及有智慧的观察。假如佛陀出生在中国,可以肯定的说,他就会讲“五行”而不是“四大”。

人类到了1953年在美国相继出现了三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用科学发现及有力论证了生命的起源。其中,沃森(James Watson)及克里克(Francis HC. Crick)于19534月在美国的《自然》杂志发表了有关DNA双螺旋的结构(Double helix)。文章指出,生物衍生繁殖的机制是基于双螺旋中两个螺旋之间的化学变化力量,就是现代生命科学很热门在谈论的ATGC。接着,在同一年,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Stanley Miller)在无机物中制造出氨基酸(Amino Acid)。

我们知道,作为生物最基础的物质是蛋白质,而氨基酸就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米勒就在实验室瓶里,放入了水、二氧化硫、甲烷和氨等化合物,这些都是地球初始最多的物质,然后仿造了原始地球自然现象所产生的打雷、闪电、紫外光。经过几个星期之后,试验瓶里产生了包括氨基酸在内的复杂物质。这个实验,完成了由无机物产生有机物的证明。也证明了人类先贤对万物或众生生成的有效观察。科学家认定,要在浩瀚的宇宙星球中寻找生命,“四大”中最重要的“水”是必备的条件,那佛教所说其他的三大“地、火、风”,指的又是什么呢?

从米勒实验产生有机物的过程中,闪电会产生“火”,打雷产生的气流就是“风”,蛋白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其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均为α-氨基酸。每个氨基酸的α-碳上连接一个羧基,一个氨基,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R基团。20种氨基酸结构的差别就在于它们的R基团结构的不同。

根据对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初步了解,蛋白质及氨基酸最主要的组成元素是氢H和氧O,那是水H2O的化学组成部分,还有的就是碳C和氮N。我们可以这么说,化学元素表的元素就是“地”的内容,因为地球所有已发现的元素都排列在化学元素表内了,未发现和即将发现的,将来也会列入化学元素表中。爱因斯坦的质能对换公式E=mc2证明,元素也是“非有”的。

由上述有机物氨基酸生成的实验,以及达尔文生物的演化论,万物及人类的确是由“四大”或“五行”所生成及演化而来的。有机物产生于无机物,无机物来源于元素,元素又是非有,所以生命的根本是由“无”产生,所以是空(非有)。佛教所说的空不是拆散了没有形体才为之空,这种说法的“空”是“断灭空”。佛教所说的“空”是组成形体的物质本身也是空,这才是“空”的真正内涵。人体上的骨骼、血液、鼻涕、体温、呼吸如果要勉强地与“四大”扯上任何关系的话,那也只能是“四大”的属性,属性能制造人体,那是倒果为因!

中国用“五行”来说明“道”体,佛教是利用“四大”来说明“生灭法”,就如有人手指明月,手指是“四大”,明月是“生灭法”;然而,再由骨骼、血液等去找“四大”,那就更加是本末倒置了!用佛教的缘起法来说,物质的自性就是空,不需要拆散,其自性本空。

佛教的四圣谛说:人生是充满痛苦(苦谛);痛苦的“因”是错误的欲望和意志(心)(集谛);如果我们消除了这些无名的欲望,痛苦也会被消灭(灭谛);而去除错误欲望的方法就是八正道(道谛)。由四圣谛可知,产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错误(恶)的欲望和意志(心),所以说“心是恶源”。只有在论述人的“苦”之时,“心”才是恶原。在论述成佛之道时,“即心是佛”,此时的“心”是善源。“四大苦空,心是恶源”。说明大地众生的“苦空”,主要是来源于“恶”的心,即来源于错误的欲求和意志。

佛陀对阿那律讲完了“道”、“天”、“地”(万物),最后他就说到“人”了。“五阴无我,形为罪薮”。人具有五阴或五蕴,在“色、受、想、行、识”的五阴当中,人执著于有形色身的“我”,为什么人会执著于我呢,佛说:其中的罪魁祸首就因为人执著于自己的色身,执著于这个有形的形骸,而放浪形骸。

以上所说都是形而上的生灭法,所以第一觉是属于觉悟的范畴。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假如能作如上所述的观察,就能“渐离生死”。 这是第一觉悟的结论,“渐离生死”这句话,也为六度论述的结尾留下了伏笔。

第二觉知:(持戒)

五欲过患,生死疲劳;
x  x  x  x,从贪欲起;
多欲为苦,少欲无为;
x  x  x  x,身心自在。

佛陀在入灭之前,留下了“以戒为师”的教诲,一再叮咛嘱咐释家弟子要牢牢记住。所以,他回答阿那律尊者行佛菩萨道要以“戒”而不是以“布施”为“六度”之首是颇为合理,所以第二觉知是为“戒”。原《经文》的第二觉知只有五句,第七觉悟却有九句。任何宗教都是以禁欲为其首要戒律,我认为第七觉悟开头的第一句“五欲过患”应该是误置,其正确的位置应安置于第二觉知的第一句才对。

“五欲过患,生死疲劳;”从新排列之后,句子就更通顺、对偶、与整齐了。它说明了五欲(财、色、饮食、名、睡眠)过多是为首患,是造成生死轮回疲劳不断的主要原因。持戒就是要戒欲。

x  x  x  x,从贪欲起;”连接上一句的“生死疲劳”,这一段的意思应该是关系到生死轮回的论述,一切的生死轮回都是由追逐无穷的欲望所引起,贪欲就是无明。所以说:“生死轮回,从贪欲起”,这是很完美的两句对偶汉赋。

“多欲为苦,少欲无为;”在谈到四圣谛时,我们说:“造成或产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错误(恶)的欲望和意志(心)”,这句话就是“多欲为苦”最好的注解。“少欲无为”,所谓“无为”就是自然、无缘(没有因缘造作)。如果我们消除了这些无名(确切来讲是“无明”)的欲望,痛苦也自会被消灭(灭谛)。能够去除欲望,就能达到自由无为的境界。这正是“无缘大慈”最好的注解。这两句不只是对偶,也押韵,更美了。

x  x  x  x,身心自在。”什么东西能够使身心自在呢?从上一句“少欲无为”作进一步的阐述,佛陀无非要修行者戒欲。再回想佛陀的遗训,一直嘱咐后来的修行者都要以“戒”为师。那么,最后的结尾无非就是要修行者“以戒为师,身心自在”。这是一条从必然王国(五欲过患)走向“自由王国” (少欲“无为”)及“身心自在”王国的必经之路。可见戒学的重要性。

这样一来,第二觉知的完整意思,可以作如下的理解,不作填补,只希望能依了义经,依其经义而不依其语来作解。仅供参考。

(五欲过患),生死疲劳;
(生死轮回),从贪欲起;
多欲为苦    ,少欲无为;
(以戒为师),身心自在。

第二觉的守戒、第三觉的忍辱、第四觉的精进以及第六觉的布施都是在阐释世间法,是形而下的器世间法,所以是属于觉知的范畴。

第三觉知:(忍辱)

(众生屈辱),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菩萨不尔    ,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二觉知谈持戒,第三觉知应该是忍辱。

众生欲望炙热,常无法满足,求不得而感到受屈辱,这种不能满足的意志和欲望(心),造成众生拼老命的去追求其所要追索的目标,不顾手段,由此所造之恶业导致罪恶的蔓延增长。

说明“众生屈辱”,致使心无厌足、惟得多求(拼老命的去追求)、最终只能落得一个罪恶持续增长。菩萨呢?菩萨不尔,菩萨就不这样了,菩萨是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其所造之业就只有慧根。

菩萨能正确地看待这种不能满足意志和欲望所受的屈辱,致使心常感知足,知足常乐嘛!安于永无止境、无法满足的欲求的所谓贫乏,遵循道德的规范,完成智慧的修行才是菩萨所要造就的菩提之业。安于苦难和耻辱,忍难忍之忍,决不做危害众生的事。

第四觉知:(精进)

懈怠堕落,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懈怠不前进,必造成堕落,物体的自由落体称坠落,意志沉沦,懈怠才称为堕落。是怎么样的堕落呢?在此要加三句才能满足八句的整齐规格。只要我们从“常行精进”的后三句就能推敲出堕落的内容。行菩萨道,要常行精进,才能破烦恼恶,烦恼即无明,摧伏四魔,即摧毁降伏烦恼魔(指贪、嗔、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能生一切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破除烦恼,摧伏四魔,就能走出阴界狱(五阴十八界的束缚)。这是行还灭门破除无明的精进之道。

第五觉悟:(般若)

(浮生多忧),愚痴生死;
    菩萨常念    ,广学多闻;
    增长智慧    ,成就辩才;
    教化一切    ,悉以大乐。

常听人说浮生六劫,人生多忧患,众生有惑取之知,苦果是源于“无明”,东晋的道安在《人本欲生经序》特别提到:“本者,痴也。”这是众生的愚痴所在,这里的“痴”,即是“无明”,是苦难之源,生死之本。有了惑取之知,众生就会流转生死轮回于三界六道之中。这是形而上的领域,所以是觉悟。

行菩萨道,要怀有慈悲心,常为众生诵念,令众生不只要增广学识,也要多多聆听,才能增长般若智慧,成就无碍辩才。以此来教化一切众生,行菩萨道,让众生了解成就佛菩萨道之大乐。

菩萨是通过闻、思、修入三摩地,所以要广学多闻,这还是属于“闻”阶段的般若,还未达到“修”阶段的证悟境界,所以此般若觉是排在第四觉“精进”之后第七觉“禅定”之前。与一般般若排在禅定之后是有所不同。

第六觉知:(布施)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x  x  x  x,     x  x  x  x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让我先讲一个有关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尊者的布施故事,迦旃延尊者在阿槃提國宣化後,在回舍衛國的途中,遇見一位婦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大聲的啼哭,此婦人一生受苦,被貧窮的苦折磨得實在不想活。“苦啊!”这是古印度最下层首陀罗和贱民所发出最凄厉及最无助的呼声。尊者要求妇人把贫穷卖给他来进行布施;尊者開示道:「人的貧富各有因緣,布施和修福是賣窮買富的最好方法。

迦旃延尊者把自己的缽交給那妇人,說道:「布施不一定要用錢,對別人布施歡喜也可以。現在妳持此缽盛水給我,作為妳對我的布施!」婦人即刻明白布施的意義,當即依教奉行,後來她以供水功德,得生忉利天享樂。

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尊者与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都是佛陀的十大弟子,那个年代最底层贫苦大众发出“苦啊!”的呼声是“贫苦多怨”的最真实写照。在无助的情况下,常会横生恶缘而不自知。地藏菩萨发下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菩萨布施,就是要在人间地狱(贫穷)普渡众生,对怨敌与亲人等量齐观,无有厚此薄彼之分。“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布施令众生往生天国。

第七觉悟:(禅定)

虽为俗人,志愿出家;不染世乐,守道清白;
常念三衣,梵行高远;瓦钵法器,慈悲一切。

禅定度是取得明心见性的重要法门,是指把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在剔除“五欲过患”之后所剩下的八句经文的意思就明了说明禅定度的义理。《经文》解释:虽然身为俗人,却立志出家。这又是一对很完美的汉赋。“不染世乐,守道清白。”出家之人就要不再占染俗世之间的欲乐,还要遵守出家人的戒律,保持心灵的清净与洁白;“常念三衣,梵行高远。”不管身在何处,三衣代表不论身在何处,都要保有禅定的至高境界。“瓦钵法器,慈悲一切。”无论是托钵乞食,或是诵经念佛,都要怀有慈悲一切的心愿。也就是说,无论在家或出家,无论是行住坐卧,都要保有禅修的心境。在这里的禅定是行菩萨道的修行,还未证得!

第八觉知:(总结)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第一觉的最后两句,“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我们曾说它为第八觉的结尾埋下伏笔,指明对“道体(世间、出世间)、天、地、人”作如上述的观察,才能“渐离生死”。所以,佛陀在讲完“六度”之后,在第八觉知作总结时紧接着这句“渐离生死”之后说:由于无明,致使众生在生死道路中炽然旺盛,轮回无休止,这种无量的苦恼,惟有发佛菩萨的大乘之心,行“六度波罗密”才能普度救济一切众生。更要发愿代众生承受无量之苦;令诸众生,圆满成佛的毕竟大乐。

既然是圆满成佛的毕竟大乐,那第八觉应该是觉悟,为什么却写成觉知呢?众生是通过感觉来认识对象,此时佛陀把“六度”已经讲完,就有如佛陀把显微镜,望远镜交给众生,众生自然可以觉知而不需要觉悟,此其一。第二,“四依”的“依智不依识”中说道:“识者行有为法。智者知无为法识无所行。无为法性无有识知。”明白地讲,般若无知(无有惑取之知),觉知与觉悟都不是佛法的究竟,成佛之道乃是以证得之,不作思维逻辑推理(不可思议),要明心见性,所谓的悟,只是喻法而已。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之时,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与执着而不能证得!”而没有说不能悟得。第三,“觉知”属于俗谛,“觉悟”属于真谛,但是,佛法并不停留在区分真、俗的阶段上,而应该对上述觉知、觉悟的任何命题和判断都持否定的态度,所以,第八觉用回觉知是对上述真俗二谛的第一层否定,所以在第八觉上点出知而不标出悟,正是安世高对般若的精确认识。

总结:

1.依照此《经文》的顺序,“六度”的排列次序应为“持戒、忍辱、精进、般若、布施、禅定。”而不是我们平时所熟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行菩萨道“六度波罗密”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目。

2.如上所述,这部《佛说八大人觉经》是在讲“六度”,主题自然是“六度”,所以,原《经文》第二至第七觉自然是本文(正宗分),第一觉在讲生灭法,应该是序文,第八觉的内容是总结。至于原来的序(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与结尾(如此八事,。。。。。。。。常住快乐。)相信是安世高或后人所加。
 3. 各位先进大德,如果有失落经文的下落或有更贴切的说明及不同的见解,欢迎来电指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