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回主页

Sunday, 9 January 2011

社会安宁与稳定的原则之一

社会安宁与稳定的原则之一
3/12/2009




1120日李显龙总理在新加坡佛教总会创会60周年暨新会所落成典礼上发表了演说。总理除了肯定“佛总促进宗教和谐不遗余力,很支持族群与宗教互信圈的活动,维持种族与宗教和谐”之外,还代表政府“感激本地佛教社群、佛总及各个佛教团体多年来除了积极弘扬佛法,也不忘社会公益,为社会各领域尽一分力。”

继国庆日演说之后,李总理再次重申新加坡的宗教与种族和谐不是理所当然的,“并阐明维持社会安宁与稳定的四项原则,即发挥容忍和自我克制的精神、保持政教分离、维持世俗化的政府及维护国人共同的空间。这些原则有利于维持社会安宁,也有助加强国人间的认同感。” 新加坡海峡时报提醒了人们回忆新加坡妇女行动及研究协会(Aware)的争论事件。

现代社会由于过分讲求功利以致忽略对精神的追求,自美国金融海啸以来,人们益发觉得社会的立法,往往大大地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弊病,每到金融危机出现之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已经承受难于弥补的巨大损失。

40年前当笔者在南洋大学开始上《经济学原理》课时,由于在中学时代是在传统的华侨中学学习,受中华文化节俭与爱储蓄的文化熏陶,学的又是医科,习惯于绵缜的逻辑推理与实验室的实践与解剖训练;因此,对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在思想上产生极大的抗拒,要经过短暂的思想挣扎才能接受,继续自己的学习。

宗教医治人心败坏

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这一个基本假设延续到今天已经成为铁律,无法撼动,因而也导致金融危机无法避免地间歇性地躁动。随着当今社会资本额更有效、更有组织、数目更加巨大,在互联网的时代以更快的速度迅猛结集,世界何时再次发生更大的经济危机,当今还存活着的诺贝尔经济学得奖人对如何解决这一资本主义经济顽痼依然无法提出预告的方案与理论。

既然无法提前预告,也就无法提前立法,因此,这种承负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贪婪、急功近利、价值失衡的负面代价,只能依靠人类的自我立法,就是起心动念均不可违法,这就为宗教尤其是佛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世俗化”(Secularization是西方宗教社会学家如马克斯·谬勒(Max Müller 18231900提出来的理论概念,原义是“与鬼神、宗教脱离关系。”自中世纪以来,西方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下,世俗化不断地加剧。
在宗教社会学上,“世俗化”与“神圣化”(Regularization)是相对应。所谓“世俗化”,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的思想、行为方式,摆脱以宗教和神学为基础的世界观,以及摆脱曾被教会所组织、统治和渗透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的过程。

在教会权力一度高于政治权力的西方,“世俗化”与“理性化”、“政教分离”往往在同等含义上使用。这正是总理阐明维持社会安宁与稳定的四项原则之二。

当今社会在谈论“理性化”、“普世价值”时,就有人不自觉地陷入西方的“理性”思维而不自知,以西方无法解决的癌细胞,极力地要求移植于中国社会。而其根本的假设就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这与东方的节俭、爱储蓄的传统思想是背道而驰。

而节俭、爱储蓄正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访问中国时的重要心得之一,也是医治资本主义美国经济顽痼的良方之一,更是东方理性与普世价值的抬头,东风西渐的开始。

欧美国家理应是高度世俗化的国家,却也同时出现宗教复兴现象,如美国新教基要主义和穆斯林世界中原教旨主义的复兴。去年笔者回到加拿大时路过欧洲旅游,30年后再次走在香榭利舍大街,见到穿戴穆斯林服装的行人,其数目比在乌节路见到的还多,虽然在新闻中早已知道穆斯林信徒在欧洲的迅速增加,还是以眼见为实,也对法国社会的容忍与包容表示钦佩。

美国人民能够接受非洲裔的奥巴马为总统,法国能够接受匈牙利裔的萨科齐为总统,对新加坡人在接受新移民的态度上应该有所启示吧!

宗教议政而不干治

在中国汉族地区,佛教教权从未凌驾于皇权之上,相反的,皇权对宗教的限制,导致了汉传佛教很早就世俗化,并存在于佛教发展的全部过程中。佛教除了有正法、像法与末法的佛教史观外,其教理的核心就是“因缘和合”的科学发展观,使深受中华文化的人天生就有忧患意识。

慧远大师以其忧患意识和历史洞察力,指出“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的摩登危机。 世俗化造成庸俗化的危机事实上存在于整个汉传佛教发展的历程中,于今愈烈,不得不令佛教界忧心忡忡。

太虚法师提倡“人间佛教”,把信仰由“彼岸世界”拉回到“此岸世界”,虽说是契合世俗化的时机,但不能因为要与时俱进而忽略了佛教慈悲的与乐拔苦的宗旨,佛教在回应世俗化的挑战时,应以化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来弘扬人间佛教的真谛,保持人间的一片净土。

今天,政教分离的提出是呼应世界发展的趋势,佛教复兴运动中所创建的组织,应遵循太虚法师提出的“议政而不干治”的宗旨,就佛教的慈悲、圆融与和平的宗教性格,继续在政教分离的格局下健康发展,使“僧要像僧,庙要像庙”。 

道安法师曾说:“今遭荒年(如这一次的金融海啸),如不依国王,则法事难立;普施教化,自必广弘流布。” 总理莅临佛教总会的演说,肯定佛总在“促进宗教和谐”,“支持族群与宗教互信圈的活动,维持种族与宗教和谐”的努力,令佛教界振奋,更加坚定佛总普施教化的决心,继续为维持社会安宁与稳定贡献自己的绵力,感恩!

新加坡佛教总会高级文化研究员兼讲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