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杨德昌先生发表在4月25日《联合早报》的《基督教尊崇传统的形式》一文,从神学的观点来支持笔者在《慎终追远在于敬鬼神而远之》一文的几个观点。用杨先生的话说:即一、“基督教不慎终追远”,二、“祭拜亚当夏娃在《圣经》里是反面教材”,这点正是令美国前总统卡特痛心疾首及离开其宗教信仰的原因。
可惜杨先生没有正面来回应“中国礼仪之争”以及“众所皆知”通谕宣布废除祭祖禁令一事。笔者尊重杨先生个人对其信仰经典作了洋洋洒洒的诠释,但乃无法抹杀拜造物主信仰与中国传统产生了抵触这一历史事实。
其实,问题的关键所在,借用杨先生所提出的“含义与形式”来回应,还在于杨先生将西方宗教的含义与中华文化里的宗教含义混为一谈。就是形式表现得不清晰不一致,自然会对含义产生混淆,反之亦然。
西方宗教对神的含义是专指闪米特人(闪米特人原是多神信仰)其中一族的族神耶和华,希伯来文称耶和华神为Elohim;随着对耶和华神的传播,产生了有拉丁文的Deus,希腊文的Theos,法文的Dieu,德文的Gott,英文的God等不同形式的称呼;2009年在马来西亚使用马来文的阿拉时,就曾引起社会的暴乱与不和谐[1]。
为了避免称呼形式上的混淆,笔者同意著名龙华民传教士Nicholas Longobardi的意见,把耶和华神依拉丁文音译为“陡斯”;以及循社会要求把圣诞节正名为耶诞节。我国已经独立将近半个世纪,我国传媒还在使用前殖民地香港与前半殖民地中国还在使用的“圣诞节”,对于要建立一个不同宗教和谐社会文化的我国是不利的。
中文的“宗教”一词,其含义是指崇佛及对弟子的教诲。即使在说文解字里,“宗” 表示对人类祖先鬼神的尊敬和敬拜,在含义与形式上均没有造物主的地位。受西方宗教学的影响,“宗教”与西方的Religion一词才被混为一谈。
直至2010年9月,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大因缘》(The Grand Design
)一书中提出“模型相即相入实相论”(Model Dependent
Realism),说明宇宙与生命的生成“不需要造物主”(Creator) ,才为我们对宗教的含义作了有科学依据的厘清。
事缘《大因缘》出版的第二天,引来西方各宗教领袖对霍金的攻击,综合这些言论,其观点主要有:“科学只是关于解释(explanation) ,宗教则有关诠释(interpretation),《圣经》对宇宙如何生成并不感兴趣。”以及“霍金混淆了两个层次的问题,物理法则只是解释现实东西之间的关系,但并不能解答‘为何是有而非无’这一个问题 …对神的信仰并不是为把宇宙内的东西之间的空隙进行填塞,而是相信有一个智能的存在。”
这两个观点,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区别,还帮助我们对西方宗教观的含义有更清晰的认识。即西方宗教是对现象的“诠释”而不是“解释”,而其诠释权掌握在神的代理人手中;西方的宗教拥有一个全智、全能的造物神祗。
这与东方的宗教观大相径庭,儒家认为生命是“四时行,万物生”,道家认为是“三生万物”,佛家认为一切“妙有”都是“因缘和合”,都有其因果积累(业Karma,不是报应)的解释与充足理由。把为何是“无中生有”这一个西方宗教无法理解的道理,不留“空隙”地“解释”明白 。
宗教哲学发展到了康德时代,诸宗教包括新新儒学都希望从康德的思想中汲取到一些理论养料来充实自己的教义。讽刺地是,康德却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不可知论(Agnostic)者。
康德曾断言,对于“自在之物”(即事物除了自身之外,别无他物),人是根本认识不到,是不可知的。但就此把康德“头上的星空,其实就是在形容上帝”,不管这是西方的还是中国文献里的“上帝”,其实是太跳跃式的“诠释”了。
继承康德学说与佛陀思想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指出,这自在之物可以通过“直观”来认识;已故苹果企业创办人乔布斯证实了这点,他说禅修(直观)可以使他“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类似像卡特前总统、霍金、乔布斯、康德与叔本华这一类理性的宗教对话,以及在具神圣含义的命名形式上,不要混为一谈,对己对人,将有利于我国社会与宗教的和谐。
其次是“道德”,此二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东西方道德观最大的分歧,在予西方的道德观只有神品而无道品,从西方文字里无法翻译“道”,只能音译为Dao或Tao可见一斑,所以只能谈“品德”;而东方的道德观无神品,只有天道,天理与佛理。
2013年4月26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