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回主页

Wednesday, 16 February 2011

儒家“金律”的现实意义

2010岁末与老同学们相约到东棱俱乐部叙旧,并把珍藏多年自“己所不欲”的珍品施于近半个世纪的老同学兼世交。一些名艺人也常把自“己所不欲”之服饰拿来施于其粉丝,让其粉丝趋之若鹜。

中国在全世界开办孔子学院,究竟两千多年前孔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具有何种现实意义,使西方人士对此产生莫名的兴趣。

此金律的字面意思是对于自己所不要、所不愿意承受的事,也不让他人去承受。它有两个出处,其一是《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讲的是“仁”。

在新加坡经常可以看到穿着拖鞋与背心“出门”逛商场的人,以及在报章上读到雇主在“使民”(使唤佣人)时,造成佣人受到伤害的新闻。如果要求这些人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可孔子更进一步要求当官的弟子仲弓即使在朝或在家也要如是照办,而且还不可以有怨言,难矣哉!

其二是《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孔子讲的是“恕”。无论是“仁”或是“恕”,其中心思想就如恕字的“如心”建构,以如是之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犹如子贡在《论语公冶长》中对孔子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意思是说:我不希望别人强加施于给我不合理的东西;同样的,我也不想由此转嫁给别人。这给此金律多了一条更贴进现代化的注释,姑且称之为“镶金律”。

只有了解因接受别人“施于”不合理的东西会受到伤害,才有子贡上述的反应。而那些长期从“己所欲,施于人”获利的人,就会有不同方向的思维。

如英国人百多年来从对中国在鸦片、大炮、传教、殖民统治的“施于”当中长期获利。即便在97移交政权的前夜,也要在港人内部埋下能产生纷争的“政改方案”种子,以便让英国人在撤出香港之后,能够通过代其理人再施于影响力。

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全世界进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时的标准作业,并贯彻始终;在对待东方的“他者”the Other,手段是不管是己所欲还是所不欲,只要对自己有利,必施于人,这正是西方殖民政策的“理性”表现,此种“理性”已经见诸于后现代化的“东方学者”。

进入后殖民时代,非西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在接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毫无充分思想的准备之下,主动地被卷入文化霸权主义的全球化,致使非西方自己的民族文化迅速地被边缘化。

非西方文化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突然被全球化、西方化的全球扩张所打断,并在文化霸权主义的笼罩下,迅速地产生自身文化的断层,有的甚至主动自我弃守与缴械。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汹涌澎湃,前殖民地纷纷独立。可惜这些非西方前殖民地的许多国家与地区,少对后殖民理论作有效及深刻的反思,以致于在理论的论述方面不是滞后就是处处受制于人,无法掌握话语权的先机。

这一方面理论贡献最卓著的是后殖民理论创始人萨伊德(Edward Said 1935-2003),他在1977年发表了《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如他本人的名字一样,穆斯林的姓,基督教的圣名,他自称是“包裹在穆斯林文化里的基督徒”。

“东方主义”一词是萨伊德用来形容西方对泛东方具有负面研究的学术传统,要是在谴责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文化殖民,故被学术界称之为“多元文化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东方主义”具体的表现为:-

一、“敌视”(the xenophobic),即专注于“他者”对“我们”(us)西方的威胁性和可憎性;如暴君、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乃至后期的邪恶轴心、中国威胁论等;东方男性成为堕落无耻且被妖魔化的对象。

二、“异域”(the xenophilic),即关注“他者”具有吸引力的一面,如闺房、面纱、艺妓等;东方女性被描绘成为放荡、被动且颇具异域风情

并由此发展出日本的“自我东方主义”(Self-Orientalism)。即日本长期企图脱身把自己打扮成为“我们” ,即“脱亚入欧”地成为“西方”的“我们”,用敌视”与“异域”的眼光来“凝视”邻国的“他者”。

第一次灾难性的后果发生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对琉球王国、朝鲜、俄国(战场在中国东北)、中国、亚洲乃至美国发动连绵的侵略战争,最后于1945年9月2日宣告投降而告终。

1879年侵吞琉球并改称为冲绳县开始计算总共66年,这一段历史也证明了钓鱼岛在历史上从来就不属于日本。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再次跃升为世界的军事强国,如今跃跃地与宿敌美国联手要来主导东北亚局势。

还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基督教、伊斯兰与儒家三大文明在未来产生文明冲突可能性的论述。各文明间如不相互包容,都想以自己之所欲强“施于”他人,自然会产生文明的冲突。

从“东方主义”者,“自我东方主义”者到“文明冲突论”者的逻辑思维,人们多少可以尝试窥探出为何这一些“我们”(us)不愿意以包容之心来与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们和睦共处之端倪。不愿再被“敌视”与“异域”凝视与关注的男性与女性,历史之殷鉴,不可不学习。

 写于2011131

Friday, 4 February 2011

除夕夜,当法国美女遇见了观自在菩萨

         除夕团圆围炉,我家女儿带来了两位来自法国一位来自美国的女同事到我家来感受华人除夕的气氛,席间谈笑甚欢。虽然30多年前曾在加拿大学过两年的法文,但却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了,不敢班门弄斧,但其中谈到法国文字的渊源,如a与i的相遇会转成为e,引起我的兴趣。

         这让我想起观世音(或称观自在)菩萨的梵文圣号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其中的Avalokitesvara就是由Avalokita与isvara两个词合成,Avalokita的意思就是“观”,而isvara就是“自在”的意思。

         当这两个词相遇变成为Avalokitesvara时,Avalokita后面的a不见了,变成为Avalokite;而isvara的i与a相遇也不见了,变成了svara,而svara的意思为“声音”。

         玄奘法师的梵文知识很好,他追本溯源,把菩萨的梵文圣号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还原为Avalokita加isvara两个词,所以他在《心经》的一开头,就把这尊菩萨翻译为“观自在菩萨”。

         可惜后来的中国梵文学者,不知梵行的艰辛,而新一代的中国梵文学者在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更认为佛教的修行是属于宗教范畴,是属于迷信,因而仅凭文法上的转变而说观世音菩萨的称谓是错误的,这就是只知文法不知文化的结果。

         上述的文法变化,使这尊菩萨在中国有了两个圣号,即“观世音菩萨”与“观自在菩萨”,让中国佛弟子在修行时,有了更明确的依据,这是要感恩于玄奘法师的。见拙文《心经心得》。 http://linmingy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19.html

         两位法国美女听了之后,也感到法国文化也是深受到古印度梵文化的影响。

         晚上十时,乘时间尚早,女儿提议在抢插头香仪式之前,把两位法国美女带去四马路的观音庙去感染华人的信仰活动,其中的美国同事还有事,先行离开。

         到了观音堂的大堂中,我对她俩再作现场更详细地解说这尊菩萨的修行法门,即如何利用耳根来“观声音”最终获得“自在”的“耳根圆通法门”。

         其中靠近我的一位,一面听一面自己自然而然地双手合十,另一位更可爱,我话还没说完,她早已经消失在人群中;后来才发现她在拥挤的大堂里竟有办法挤到菩萨座前,双手合十,喃喃自语地有半分钟。菩萨的慈悲真得是感染了两位法国美女。

         由于她俩第一次来我家,所以都盛装打扮,其中一位身披彩带,宛如飞天,仪态端庄俊美,再加上二人长得颇有姿色,因此引起大堂一阵小骚动,听见有人轻声地说:诶!有外国人诶!

         后来女儿告诉我说她俩都是谷歌的才女,很聪明,加上有法国文化的背景,因此很容易了解我在讲什么,我也是在这么地琢磨着。

         我对女儿说,我在课堂讲解观自在菩萨的名号与修行法门时,本地学生听完之后大多是张大了口望着我,不甚其解。另外,我还对女儿说,我认识的外国朋友也不少,但是你认识的外国友人,其聪明才智是我从没见到过的, 女儿给了我一个很得意的脸色看。哈哈!

出发之前的除夕围炉








Thursday, 3 February 2011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生态伦理的实相



2010年是哈勃望远镜腾空20周年,人类的视野已经可凝视到137亿年前的宇宙;哈勃望远镜为我们揭示了宇宙洪荒时期的基本粒子,在经过137亿年漫漫岁月,是如何地在因缘具足的条件下,形成第一粒原子,以及之后的星云、各种太阳系与星系、初等生命乃至高等智慧的人类。

2600年前的轴心时代,佛陀初转法轮,为众生宣说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苦是不证自明的,而人生痛苦的原因与根源,就存在于构成生命法则的“十二因缘”因果关系当中。

“十二因缘”开宗明义就说:“无明缘行,行缘识”,由事物的无明缘起追索生命与宇宙的无常本原。现代科学为人类解开了宇宙化育生命的艰辛因缘,以及宇宙是处于“住劫”的快速膨胀阶段之谜。

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佛陀所说的十万亿佛土的无始圣意,了解自己将往生何方佛土,(见《林明雅轩》博客《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图4 http://linmingy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9333.html),进一步有助于我们“修道证灭”,破除一切神造世人的神话故事。

宇宙与生命的“大因缘”

笔者曾在2010717日完成一篇有关“轮回与涅槃”的文章,最后分别刊登于《第十一届南洋大学全球校友联欢会纪念特刊》,以及第472期的《南洋佛教》季刊(见http://linmingy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958.html)。

在该文中有一段话:“中华文化的佛家与道家思想对宇宙的起源有更精辟与更前沿的解释与见解,鉴于目前科学远远地落后于这一见解,笔者在此不作进一步的阐述”。

没想此话刚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于20109月继《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之后,与另一名物理学家麦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合作出版了第三本科普著作《The Grand Design》。

在该书的164页,霍金是不赞同有一个“智慧的设计”(Intelligent design),即没有一个超自然神祗的智慧来设计(design)我们的宇宙与生命。故笔者把它翻译为《大因缘》。即事物是具相互依赖、相即相入(dependent)的因缘。

该书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揭示宇宙的生态现实,即宇宙的实相(reality),霍金用model-dependent realism来作说明。由于“现实主义”(realism)是一个多义且具有争论的概念,故笔者把这它翻译为“模型相即相入实相主义”简称“霍金实相主义”,以便与“现实主义”作区分。

笔者认为Model-dependent将会为“缘起论”(Dependent origination)作理论基础的准备。愿霍金与当今伟大智者们再接再厉,在向“缘起论”的理论探索与攀登过程中,早日提出可资证明的理论基础与根据,让有志于修“缘起论”的世人在修行时有理有据,不用再摸索与走弯路,远离无明的愚痴。

届时,菩提的智慧(缘起论)将会揭开科学、哲学、玄学与宗教的神秘面纱,直透事物的本来面目。人类也将不再需要等待任何神祗来抚慰人心,与其把自己人生的归宿寄望于虚无缥缈彼岸世界的拯救与赎罪的惶恐不安,不如自此努力精进地自救,回归到人间此岸世界离苦得乐安住此心的当下修行更为实际。

何谓实相?

在书的第三章《何谓实相?》(What Is Reality?)里,霍金用斜体字写到:There is no picture- or theory-independent concept of reality,意思是“并不存在有一个景象或理论独立概念的实相。”

他担心人们看不明白,就举了量子论的“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来说明主体观察者(observer)的重要性。在量子论体系中,粒子既没有确定的位置,也没有确定的速度,只有当一个主体观察者去测量位置与速度的量时,这些值才会被确定。

他进一步地阐述道:“在有些情况下,单独的客体简直无法独立存在,它只能作为多个客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有如“单独、自由的夸克在自然界中是无法存在的。”(见该书第50页的图,或http://linmingy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9333.html的图1。)

这不单为宇宙与生命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圆融自足的理论,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为事物均具有相互关联性、依赖性、相即相入、圆融无碍提供了理论依据。

书中也认为这也包括精神的部分,因为人类对外部事物的理解是透过光的反射而反映到人脑,由脑的解释结构机能型塑而成的;而光遵循的就是量子理论而不是经典物理理论。

此书震撼了“神创说”

此书未出版就已经在全球引起亚不拉罕系统三大宗教的极大震撼与攻击,因为它不单颠覆了神造世人的神创说、为宇宙生态学乃至自然生态学提供了科学理论的依据,也将对未来人类思维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更为过去的著名学说夯实了理论基础。

其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长久以来,“神创说”与“迷信科学”不相信进化论的人们在诘问达尔文的学说时,总认为那是达尔文的观察,没有科学的依据。

对于这一个问题,达尔文在写给同事约瑟夫·胡克的一封信里由反证中有提到:“如果可以证实,确有某种复杂器官是不可能经由无数渐进且微小的变异而形成,那我的理论就会彻底崩溃了。”

正面地说,就是所有的复杂器官都是离不开因缘和合而成的这一条规律,笔者曾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文中说过:“如有任何人士能够提出有任何事物的存在不具任何条件性,笔者愿意请他吃饭,此承诺至今依然有效。

另一个就是“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虽然西方文明传统相信二元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c),认为人比麻雀物贵重、比自然万物优越、与其他生物无伦理关系。

然而,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类中心主义”越来越被人们质疑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一种有缺陷的伦理,西方学者勇敢地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西方学者勇于批判自己的传统文化

20世纪30年代,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思想先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就发出了拯救地球的呼吁。1954年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提出“敬畏生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植物有情众生的关怀,他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还有美国生态保育之父的李奥波(Aldo Leopold1887-1948),出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热爱,他构思出迥异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大地伦理篇》,并将有情无情世界的草木、山水、动物等包含在所谓的生物社区”

在这个社区内,“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其中的每一件事物,与任何其他事物均有关联和依赖性、相即相入,组成了一个有情与无情世界圆融无碍的生命共同体。”

李奥波认为这是一种最终极的民主”的实现,颠覆了民主这一个“好东西”的西方传统“普世”价值观,正可以敲醒盲目地鼓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后现代“东方学者”。  

随后,1970年代,挪威哲学家奈斯(Arne Naess, 1912-2009)提出了“深层生态学”来质问停留在以人的利益为目标的“浅层生态学”价值伦理观。使对生态危机的反思持续深入地展开,各种关注生态问题的非政府组织相继地在西方出现。

科学家在温室效应的一个小小发现,令解决地球异常的方案朝着节能减碳”方向极端的倾斜。谁拥有庞大资金的水喉与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自然会设下这一个“减排话语的陷阱;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显然就是这个陷阱话语的制造者,并成功地把全世界陷在这一框架里长达快20年。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古气候专家丁仲礼早已直斥这个框架“在道德上是邪恶的”,因为发达国家试图“将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的贫富差异固定化”。即便是如此,以美国及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就以自己短期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企图拖延甚至推翻自己过去的承诺。

美、日的心态固然可受非议,而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的症结还在于人类为了满足自身贪婪的无明欲望,而对山川、森林以及各种动物的大肆破坏、掠夺与杀害。

因果循环,屡试不爽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运行本来矫健和顺,如今天地做出大反扑,正应了因果循环屡试不爽的真谛,人类自然要自食业果。

回顾霍金的金言:“单独的客体简直无法独立存在,它只能作为多个客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作为重要的主体“观察者”,要拓展与肯定观察者的“自我”,由“自利”达到“利他”的二元统一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唯有把“自我”投入到更大的“生物社区”里,以平等心,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来否定“自我”。

因为“自我”的自身利益是更大世界或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获得奈斯所要达到的“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即生态智慧与伦理的终极规范。这也为自觉、觉她到觉行圆满的实践夯实了理论基础,这才是生命真正伟大的超越。世间种种的道理,不正也是如此吗!

老子也说:“上善若水”。作为个人“我”的这一滴水是非常的渺小,只要太阳一出来就会马上被蒸发掉,若能把这一滴水抛进如大海的广袤社区里,他就永不会干涸。所以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无人能够实行它。

因此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众缘具足,和合而生,佛教就是“利用事物存在的条件性来净空事物存在的真实性”,故一切事物皆是虚幻。

另一方面,佛教又是在说“无我”, 那么,为什么龙树菩萨的“三是偈”又要说“我说即是空”而不说“原来即是空呢”?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那是由于人类长期地生活在经典物理的维度范围里、活在欲界的人道中,各种思想无不深深地打上六道的烙印,故而只能作累世的轮回而无法超脱。犹如霍金所说的生活在鱼缸里的金鱼,思想被固化了。

因而无法了解“单独的客体简直无法独立存在,它只能作为多个客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无法了解在量子论的“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下,主体观察者“我”的地位的重要性。

没有主体观察者“我”的存在,过去与未来一样,都是未知的,故一切因缘所生的法,将无法随缘流转与还灭,造成无法了解“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只能自我地陷入了“因果不空”无法摆脱因果轮回的困境。

既然“万法皆空”;即龙树菩萨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果没有“我”的存在,谁来成佛(还灭寂静、因果皆空),没有一切众生的“我”存在,“我”将如何行菩萨道?妄论如何成佛!

这道理在佛陀一出世,脚踏七步莲花时,就开示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七百多年后,龙树菩萨提出了“三是偈”,再过一千八百年,霍金在理论物理学为人类揭开了宇宙实相的神秘面纱;难怪乎爱因斯坦要惊叹地说:“宇宙最不可以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



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再奢望联合国在气候恶化的改善上有何大作为。求人求神不如求“唯我独尊”自己这一尊佛,唯有建立起正确的众生平等观和自利,利他到“自我实现”与觉行圆满的“涅槃寂静”伦理观,才能把“我”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把“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纠正过来。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爱护大自然,爱护一切“非人类”的翠竹与黄花,甚至爱护滋养我们的无情众生的阳光雨露、山川大地,视它们尽是法身与般若,才能把我们的地球建立成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不再受污染的人间净土。

2011131日完成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