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回主页

Monday, 14 May 2012

林清如:重新评价学运历史 (2012-05-14)

林清如:重新评价学运历史
2012-05-14
谢燕燕 报道




超过600名公众,包括曾参与或目睹1954年五一三事件的华中校友,昨天聚集在华侨中学礼堂,听当年的学运领袖也是华中校友林清如重温那一段历史。

如何看待那段风起云涌的年轻岁月,给那段由华校生主导的历史下定论,成了山岗情怀 历史回音——华中三年(1954—1956学术讲座与会者的一大焦点。

昨天是五一三事件的58周年纪念,由新加坡儒学会、南洋学会、华校校友联合会联办,并由华中校友会协办的这个座谈会,邀请当年的中学联学术部主任林清如回母校畅谈那段历史,显得别具意义。

这个座谈会吸引大批公众,现场座无虚席,不少人只能坐在梯階或站在礼堂后面。林清如目前是怡和轩俱乐部主席。

马共是不是学运背后主导者?林清如说,殖民地政府的论述和学运人士的否认,让问题长期厘不清。他坦言自己没有答案,但他和马共没关系,手上也没资料。他希望日后有更多独立学者,能客观和深入研究这段历史。

近年来有些学者在探讨上世纪50年代学生运动时,强调了五四运动对新马学生的影响。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会长梁秉赋博士曾谈到,1929年在华中教过书的老舍形容华中学生在思想上比他在英国所看到的激进学生还要激进,他也提到胡愈之呼吁南洋学生学习五四精神。

林清如认为五四精神的延续这个说法很有说服力,并回想起两名特别受华中学生爱戴的教师黄芳奎和陈仰成,当年传播给学生的,更多是五四精神,而不是意识形态。

他记得在中学联成立之际,黄芳奎曾希望中学联保持独立精神,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学生光荣之表现,但最后却不能免于政党之斗争。

至于陈仰成,林清如认为和胡愈之比起来,他更不像是个有共产主义抱负的教师。他鼓励学生认识政治,参与政治,这个精神其实源自五四时代的胡适。

五一三历史意义不能抹煞

75岁的林清如是在1954年年头,离开小笨珍到华中就读,19561025日在林有福政府的催泪弹攻势下,被迫离开华中校园。

林清如表示自己并没有参与1954513日学生反对殖民地政府抽壮丁(推行服兵役)的五一三事件。虽然是缺席者,林清如却认为五一三事件的历史意义不能被抹煞。他指出,五一三虽不是新马学运的开始,却是当时华校生本土意识的强烈表现。这一事件也突破紧急法令颁布后,笼罩本地的白色恐怖,进而把学运推前一大步。

他甚至认为这一事件为进步政党的崛起铺平道路。

一般人谈起1954年至1956年的学运,都会通称那是中学联的年代。林清如认为理论上没错,因为1955107日正式注册的中学联是五一三事件孕育出来的。

林清如认为中学联在历史上发挥了哪些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他认为上世纪50年代的学运促进了人民行动党的成长与茁壮,没有学运和工运的支持,行动党不会轻易在1959年取得政权。

  此外,他也指中学联没有沙文主义作风,南大的成立,可说是中学联精神的延伸。
最好让独立学者研究马共问题

1947年至1951年在华中求学的校友王如明在座谈会上说,日本人投降后,形成一种民族觉醒气氛,华中学生在这种气氛下培养华中精神。当时从中国南来的许多华中老师确实很优秀,他们带来五四精神,为学生带来这方面影响。

但也有与会者认为,没有左派势力,当时的学潮搞不起来。英校出生的沈兆鹗律师表示自己当年曾参加过学习班,他认为当时的学运多少有一些马共的影响。

林清如说,很多人在谈过去的学运时,会触及共产党影响的问题,只是各有各的说法,要看从什么角度看问题。很多前马共成员也在写书,他们也想把光环挂在自己头上,林清如认为最好是交给独立学者去作研究。

另一名华中校友李文龙虽然没有经历1954年至1956年的学潮,却认为不管学潮是受左派思想、新中国的成立或五四运动的影响都好,当时的情绪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给五一三事件加入不正当色彩,老一辈在缅怀过去时,难免心有无奈。他认为有必要证明五一三事件所起的正面催化剂作用。

回到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林清如说,一些学者习惯把历史人物分成胜利者和失败者看待,结果出现两种历史版本,一种是歌功颂德的英雄史,另一种是充满悲情的控诉书,他认为这些都模糊了历史真面目。

他认为历史学者应向历史负责,不是向威权低头,而想要创造历史,改变历史者,更应该超越感情,走出悲情,这样才能从历史吸取教训,得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