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回主页

Monday, 19 September 2011

养正学校切莫忘了叶季允

养正学校切莫忘了叶季允



最近“冼星海与新加坡音乐研讨与欣赏会”在南洋艺术学院李氏基金礼堂举行。此次演出,让更多新加坡人了解冼星海在新加坡时期的生活。潘国驹先生主张“养正旧址应挂冼星海纪念牌”(见9月15日《联合早报·交流站》),冼星海的形象,再度活现。

  然而,在纪念冼星海的同时,养正学校更不要忘了叶季允。

  叶季允何许人也?简言之,他是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第一份华文日报《叻报》的主笔,养正学堂发起人。有关叶季允事迹,可参阅陈育崧的《南洋第一报人》及拙作《叶季允任主笔期间的〈叻报〉》(载柯木林著《石叻史记》)。这里根据笔者1995年主编的《新华历史人物列传》一书 ,将叶季允的简略生平事迹录下:

  叶季允(1859-1921),报人、诗人。原名叶季隐,又名叶懋斌,号永翁,又号听松庐诗孙,祖籍安徽。生于1859年7月21日。少流寓广东,曾任香港《中外新报》编辑。1881年,当《叻报》在新加坡创刊时,受聘任《叻报》笔政凡40年。所作社论署惺噩生,对当年新华社会舆论界有一定影响。叶季允办报,以“报中之我”与“报外之我”严格区分。所谓报中之我者,众人之我也,亦则无我也。能无我而后能造于大众之域,这是他的办报哲学。叶季允擅长篆刻,能弹琵琶,尤擅弹粤曲《六国封相》,工诗文,亦精医术,曾于1901年7月2日出版《医学报》,这是一份昌明医学,宣传卫生的星期刊。叶季允也是养正学堂发起人、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创始人之一,南洋史学者陈育崧誉之为“南洋第一报人”、“南洋一代诗人”。1921年9月9日下午3时逝世,着有《永翁诗存》。

  叶季允是才子,他的旧体诗文写得非常之好。叶季允与早期南来的许多著名中国文人与官员,如卫铸生、左秉隆、田嵩岳(晚霞生)等都有过诗文酬唱,再通过《叻报》的宣传,兴起了整个十九世纪新华旧体文坛的热潮!当时他的名气之大,就连台湾著名诗人邱逢甲来新加坡时,也特地到他的住所豆腐街 (Upper Chin Chew Street) 登门造访,并作了以下这首诗送给他(当年邱逢甲是以保商局事奉命南来,宣慰华侨):

万里飞腾志未乖,海山苍莽遣吟怀。他年岛国传流寓,诗屋人寻豆腐街。

  叶季允主《叻报》笔政凡40年,《叻报》之所以能维持半个世纪的悠长岁月,与叶季允不无关系。《叻报》为我们保存了早期新加坡华族社会的历史轮廓,为学人研究早年华族社会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叻报》的版式,亦为日后华文报的楷模。在开启早年叻地民智,使之有“中国衣冠文物之气”,一扫“昔年狉獉初启简朴之风”,《叻报》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南洋史学者陈育崧誉叶季允为“南洋第一报人”、“南洋一代诗人”,一点也不言过其实。养正学校在纪念冼星海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位新加坡早期的杰出文人。

  走笔至此,忽然发觉今年9月正好是叶季允逝世90周年,特撰此文,以志不忘!

作者为本地历史学者   柯木林 2011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