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岁末与老同学们相约到东棱俱乐部叙旧,并把珍藏多年自“己所不欲”的珍品施于近半个世纪的老同学兼世交。一些名艺人也常把自“己所不欲”之服饰拿来施于其粉丝,让其粉丝趋之若鹜。
中国在全世界开办孔子学院,究竟两千多年前孔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具有何种现实意义,使西方人士对此产生莫名的兴趣。
此金律的字面意思是:对于自己所不要、所不愿意承受的事,也不让他人去承受。它有两个出处,其一是《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讲的是“仁”。
在新加坡经常可以看到穿着拖鞋与背心“出门”逛商场的人,以及在报章上读到雇主在“使民”(使唤佣人)时,造成佣人受到伤害的新闻。如果要求这些人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可孔子更进一步要求当官的弟子仲弓即使在朝或在家也要如是照办,而且还不可以有怨言,难矣哉!
其二是《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孔子讲的是“恕”。无论是“仁”或是“恕”,其中心思想就如恕字的“如心”建构,以如是之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犹如子贡在《论语﹒公冶长》中对孔子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意思是说:我不希望别人强加施于给我不合理的东西;同样的,我也不想由此转嫁给别人。这给此金律多了一条更贴进现代化的注释,姑且称之为“镶金律”。
只有了解因接受别人“施于”不合理的东西会受到伤害,才有子贡上述的反应。而那些长期从“己所欲,施于人”获利的人,就会有不同方向的思维。
如英国人百多年来从对中国在鸦片、大炮、传教、殖民统治的“施于”当中长期获利。即便在97移交政权的前夜,也要在港人内部埋下能产生纷争的“政改方案”种子,以便让英国人在撤出香港之后,能够通过代其理人再施于影响力。
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全世界进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时的标准作业,并贯彻始终;在对待东方的“他者”(the Other),手段是不管是己所欲还是所不欲,只要对自己有利,必施于人,这正是西方殖民政策的“理性”表现,此种“理性”已经见诸于后现代化的“东方学者”。
进入后殖民时代,非西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在接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毫无充分思想的准备之下,主动地被卷入文化霸权主义的全球化,致使非西方自己的民族文化迅速地被边缘化。
非西方文化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突然被全球化、西方化的全球扩张所打断,并在文化霸权主义的笼罩下,迅速地产生自身文化的断层,有的甚至主动自我弃守与缴械。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汹涌澎湃,前殖民地纷纷独立。可惜这些非西方前殖民地的许多国家与地区,少对后殖民理论作有效及深刻的反思,以致于在理论的论述方面不是滞后就是处处受制于人,无法掌握话语权的先机。
这一方面理论贡献最卓著的是后殖民理论创始人萨伊德(Edward Said 1935-2003),他在1977年发表了《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如他本人的名字一样,穆斯林的姓,基督教的圣名,他自称是“包裹在穆斯林文化里的基督徒”。
“东方主义”一词是萨伊德用来形容西方对泛东方具有负面研究的学术传统,主要是在谴责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文化殖民,故被学术界称之为“多元文化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东方主义”具体的表现为:-
一、“敌视”(the xenophobic),即专注于“他者”对“我们”(us)西方的威胁性和可憎性;如暴君、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乃至后期的邪恶轴心、中国威胁论等;东方男性成为堕落无耻且被妖魔化的对象。
二、“异域”(the xenophilic),即关注“他者”具有吸引力的一面,如闺房、面纱、艺妓等;东方女性被描绘成为放荡、被动且颇具异域风情。
并由此发展出日本的“自我东方主义”(Self-Orientalism)。即日本长期企图脱身把自己打扮成为“我们” ,即“脱亚入欧”地成为“西方”的“我们”,用“敌视”与“异域”的眼光来“凝视”邻国的“他者”。
第一次灾难性的后果发生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对琉球王国、朝鲜、俄国(战场在中国东北)、中国、亚洲乃至美国发动连绵的侵略战争,最后于1945年9月2日宣告投降而告终。
由1879年侵吞琉球并改称为冲绳县开始计算总共66年,这一段历史也证明了钓鱼岛在历史上从来就不属于日本。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再次跃升为世界的军事强国,如今跃跃地与宿敌美国联手要来主导东北亚局势。
还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基督教、伊斯兰与儒家三大文明在未来产生文明冲突可能性的论述。各文明间如不相互包容,都想以自己之所欲强“施于”他人,自然会产生文明的冲突。
从“东方主义”者,“自我东方主义”者到“文明冲突论”者的逻辑思维,人们多少可以尝试窥探出为何这一些“我们”(us)不愿意以包容之心来与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们和睦共处之端倪。不愿再被“敌视”与“异域”凝视与关注的男性与女性,历史之殷鉴,不可不学习。
写于2011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