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that time the Buddha told the Elder Sharilputra, “Passing from here (Shakyamuni's Saha Land. i.e. Our Universe Land “d”) through ten trillion of Buddhalands to the West, there is a world called Ultimate Bliss. In this land a Buddha called Amitabha right now teaches the Dharma. — The Buddha Spoke Of Amitabha Sutra. Please try to locate the Ultimate Bliss World from the above figure. 极乐世界在何处?Anthropic principle. Figure图片来源——霍金著:《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By Stephen Hawking
Home回主页
▼
Monday, 24 January 2011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2008年6月22日,一个骤雨的上午,应母校华侨中学校友会的邀请,我在《华岭论坛》发表了题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的专题演讲。
华中校友会并没有因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而以不谈宗教为理由,来拒绝探讨这一位影响我们中华文化既深且远的天人导师,以及其遗教佛法《大藏经》。这道理就如我们不能因为孔子是儒教的教主、老子是道教的教主,而以不谈宗教为理由来拒绝谈论孔子与老子的学说、拒绝谈论《论语》和《道德经》的道理是一样的。
校友会领导层衮衮诸公,有此魄力与见识来举办这一次论坛,令人钦佩。我以当日的讲稿作蓝本,写下此文。
中华文化从三代乃至先秦诸子百家,发展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術”,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的正统与主导地位。随着释家思想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历经数百年的岁月,与三玄(《易经》、《老子》、《庄子》)学说的磨合,到随唐时期,气势已是如日中天。
至此,释、儒、道三家鼎足而立的态势基本上已经形成,如此绵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中华文化两千余年,成为我们中华文化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释家说“明心见性”、儒家曰“存心养性”、道家谈“修心炼性”。孔子是儒家的至圣先师,老子是道家的圣人之师,作为释家的天人导师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古印度迦比罗卫国的一位太子。自幼悲天悯人,19岁那年毅然离开皇宫,经过6年非一般人所能经历的苦行僧生活,最终在菩提树下成道。
要想知道这一位伟大的天人导师在菩提树下悟到什么,就要了解他在悟道后的第一时刻说些什么?根据《华严经》的记载,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所谓如来,就是悟道的觉者,也就是说,众生都具有佛性。这句豁然开悟的惊世之语有三个关键词,首先是“证得”,说明佛法是实证。任何科学都讲求实证;所以,佛法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佛法是如何地实证,关键就在第二个关键词。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妄想”,所谓的“妄想”,并不是我们作非分胡思臆想的念头,而是我们五蕴(阴)的妄想。即《楞严经》里所说的色阴区宇的“坚固妄想”、受阴区宇的“虚明妄想”、想阴区宇的“融通妄想”、行阴区宇的“幽隐妄想”及识阴区宇的“颠倒妄想”。
《心经》说要“照见五蕴皆空”,这一个“照”字就是用功实证的用力之处。其详情就记录在《楞严经》里,就是要“远离”这五阴(蕴)区宇的上述五种妄想,所以《心经》明确地说:“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所谓的恐怖,就是《愣严经》上所说的五阴共五十种的魔境,只有当凡人在“(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最终远离了识阴区宇的“颠倒妄想”(梦想),才能实证地证得“究竟涅槃”,成为觉者。见《心经心得》 http://linmingy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19.htm 以及《2005禅修札记》 http://linmingya.blogspot.com/2011/01/2005.html )
可见,要修证佛法,并不是在菩提树下作甚深的思维,作形而上学的推衍,就能够证得究竟涅槃;因佛法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不依靠逻辑思维与推理。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执着”,并不是人们任性的执着,而是佛法中所说的“我执”和“法执”。即执着有一个“我”, 执着有一个“法”,执着于两者的缘起。
佛法讲“中道”,所以就要远离唯心主义所执着于心性为第一缘起的“我执”,也要远离唯物主义所执着于物质为第一缘起的“法执”;佛法不着于二边,即要远离执着于空,也要远离执着于有。
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的清净之心,皆可成为觉者,而其不能成为觉者的原因,在于被上述五蕴的五种妄想所羁绊,因而不能证得(照见)五蕴皆空;以及为“我执”与“法执”的执着于心理或物质缘起的偏执,因而障蔽了我们佛性的清净之心。
一念迷,觉者为凡夫;一念悟,凡夫为觉者。所以,迷悟在于一念之间,一念在于当下。一个圆满的觉者我们称之为佛陀。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确实地讲,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的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缘起?又什么是性空呢?在还没有进入这一个命题之前,让我们来看现代最前沿的科学如何解释缘起?尤其是宇宙的缘起、生命的缘起。以及我们及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
要谈最前沿的科学,不能不谈两个人,一个是上个世纪的爱因斯坦,另一个就是还在世的史蒂芬·霍金。霍金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以及《果壳中的宇宙》是现代最畅销的两本科普读物。
爱因斯坦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我说这一种错觉让人们的思想产生固化,因而纠缠于心物之间的第一缘起,随时代与文化之变迁而起惑造业。
爱因斯坦在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因斯坦谈人生》(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中曾说:
“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自然,还是精神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微观世界,粒子的缘起
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佛教作为一个超越人格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必将日益沁入人心,为净化这五浊世间点燃众生的心灯。
让我们通过对微观世界粒子、生命及宏观宇宙的缘起,来看一看它们究竟与佛法中所谓的“性空”有着什么关系,瞧一瞧最前沿的科学与哲学的说法是否能与佛法契合。
自从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公元1766年— 1844年)创立了原子学说以后,在一段长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玻璃实心球,里面再也没有什么花样了。1931年科学家勒梅特甚至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原始的原子开始,然后不断分裂膨胀而长大。
很显然地,这是科学的盲点,爱因斯坦称之为瞎子。说明人类思想的固化,诚如康德所说:“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视野也随之而开阔;科学家发现,原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因缘和合而生的。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因缘和合而生。质子与中子是由上下夸克因缘和合而生,夸克依然可以再分。可见,原子或更小的粒子(微尘)的存在,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有其条件性的。
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事物可以无限的分下去,没有所谓的不可再分之物。
所以《金刚经》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科技的事实证明,宇宙间粒子(微尘)的组成(因缘所生法),没有一样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也没有一件事物是会无缘无故地自己生起,它们的存在必须都是要有条件,有因缘,是因缘和合而生的。
所谓的“因”,指的是主要的原因或内因,“缘”指的是次要的原因或外因。简单来讲,原因就是条件和根据。释家思想就是利用事物的存在,必须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条件性,来净空事物存在的真实性。所以说事物是虚幻的、没有其自性,或其自性为空。(见图1)
图片来源:霍金著,《果壳中的宇宙》
图片1来源:霍金著,《THE GRAND DESIGN》
把事物拆开了而没有了该事物的所谓“空”,那是由外部来看世界,这一种空,我们称之为“断灭空”。因为那是要人们去执着于一个所谓的“空”的东西,自性的空并不等于没有;同时,事物总是处在永恒的生灭变化之中。
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龙树菩萨的“三是偈”更直指问题的中心:“因缘所说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来阐明佛法的中道义理。
生命的缘起,四大与五行
下来我们谈生命的缘起。生命是由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再形成有机高分子,再演变成有机多分子体系,最后演变成原始生命。而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因缘和合而生,如上所述,所以生命归根到底其自性还是本空。
有水才会有生命,科学家要在宇宙间寻找生命,必需要到有水分可能存在的星球上寻找。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是由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地演化发展。这一过程的演变耗时数十亿年,到早期人类生命的出现也是在约五十万年前 。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恩贝多克利曾说:“世间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地球、空气、水和火这四种基本要素。”亚里士多德继承这种思想,他也认为事物都是由“土、气、水、火”所组成。
这是古代哲学家们在探索宇宙生命起源的领悟,相信他们都是受到古印度《奥义书》的思想所影响。即“四大”为“地、水、火、风”。“五大”为“地、水、火、风、空”。
佛经中的《中阿含·度经》更进一步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楞严经》卷三说“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能见之性、前六识的自觉功能)、识(能识之性、八识总体的各种功能)”。“七大”本来皆是如来藏,遍周法界,无生无灭,随业而发现。
以上的五大、六大、七大所说的“空”是说空间的空,与自性空的空无关。现代科学也证明,空间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与性空是不同的两种概念。
有人把虚空、光、能以及一切肉眼或仪器看不见的事物当为空,那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因此,要了解佛法而没有科学的常识,就会成为瘸子。
我曾在新加坡佛教总会的刊物《南洋佛教》发表过文章《佛说八大人觉经读书报告》,内容是在阐述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于1953年在无机物中制造出氨基酸来。从而证明古希腊的哲学家以及古代印度的文明由“四大”作其形而上学的推衍是有其科学根据的。
因此,佛法中所说的空不是拆散了没有形体才为之空,如上所述,这种说法的“空”是“断灭空”。佛法所说的“空”是自性本是空,这才是“空”的真正内涵。因此人体上的骨骼、血液、鼻涕、体温、呼吸只能是“四大”的属性。
从“四大”来说明生命的缘起;生命的组成部分是细胞,细胞是由有机多分子体系组成,有机多分子体系是由无机的元素(地)所组成,元素由原子等组成,所以生命的自性也是空。这是生命的部分,依然是缘起性空。
道家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是道体,二是阴阳,三是“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道家认为“五行”相生相克而生万物。
道家是以有形的“五行”对器世间万物的向下推衍,它与古希腊与古印度文明“四大”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神妙。“未始有物”是道家的最高智慧,道家认为宇宙也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徼;并且是玄之又玄地发展,永无止境(见《道德经》第一章)。
宏观宇宙的缘起
西方科学如何解释宏观宇宙的缘起?
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它转动。在公元后两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地心说”的宇宙学模型。
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太阳中心说”的模型。哥白尼起初由于害怕教会对异端的迫害,他只能将他的模型匿名地流传。直到1609年,他的观念被两位天文学家,即德国的约翰斯·开普勒和意大利的伽利雷·伽利略发表公开支持,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理论才宣告死亡。
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这一过程的演化,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就花了2000年的时间才获得这一科学成果。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宇宙视野越来越开阔。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太阳系只是银河系里千亿以上的其中一个恒星,而银河系外的河外星系,更有亿万个星系。
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有到了二十世纪20年代,由于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是演化及宇宙是膨胀的观念才进入了人类的意识。(见图2)
古代中国人的天地观:三国时代,吴国的徐整在《三五历纪》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中国人神话故事里的宇宙也是膨胀的。中国人认宇宙天地是由盘古开创的,有了盘古才有天地,有了女娲才有人类。虽然这种也是创生论的一种说法,但盘古只被中国人尊称为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类始祖的女娲娘娘虽然也能够造人,她依然无法成为中国的上帝。
释家的世界观:释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无常就是无有常住;佛法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的发展是延着“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规律无有常住地发展。
所以佛教徒认为“世事无常,变幻可测。”而现代人却把这句话演变成“世事无常,变幻莫测。”一字之差,其中蕴藏了多少深邃的人生哲理。
因此佛法认为宇宙是在“成住坏空”,“生住异灭”无常地生灭,认为宇宙不但是会形“成”,会膨胀“住”,会塌缩“坏”,还会成“空”(即霍金所说的“奇点”,时空曲率无穷大),空不是没有。毋庸置疑地,我们还在膨胀的这一个宇宙宇宙,自然还是处于“住”劫的阶段。(见图4的d)
图片4来源:霍金著,《果壳中的宇宙》
根据《大藏经》的说法,地球人类所在的“三千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即在此世界悟道,被称之为佛陀。“娑婆”是梵语的音译,意为“堪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其世界观有多大呢?
根据《起世经.閻浮洲品》:记载:“一千个世界集合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合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为一个‘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释迦牟尼的“娑婆世界”。
这与上述银河系(中千世界)里含有千亿个太阳系(小千世界),而宇宙(大千世界)含有亿万个河外星系的现代宇宙观是契合的。
所以《金刚经》说:“一合相:微尘集合为世界名一合相。”还有就是:“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人类的智慧不能理解佛法的深邃,那是因为人类思想的“固化”。
可是,佛经里的世界观或宇宙观远比现代科学所能够“见”到或猜想到的还要浩瀚与遥远。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说:“宇宙的边界条件,如果宇宙的前沿只不过是在空间和时间的正常点上,我们便可以超越过它,并宣布更远的领地为宇宙的一部分。”(见图3)这只是现代最前沿理论物理学家的一个假说。
图片4来源:霍金著,《果壳中的宇宙》
图4:右边d还在膨胀,处于“住劫”的宇宙是我们的娑婆世界,左边的世界或宇宙a则是属于塌缩或“空劫”的宇宙,其曲率无穷大,右边的宇宙属于还在继续膨胀的宇宙或世界。
过去人们听《阿弥陀经》讲到“十万亿佛土”,以为是神话或迷信的故事,现代宇宙天文学的假说已经趋近佛经的说法了。可见自然科学的发展远远地落后于佛经上的记载,落后于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后头。
显然的,在这一个意义上,佛法是超越现代科学与哲学的。怪不得爱因斯坦要感叹地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西方哲学家如何了解世界和宇宙
那么宇宙的前沿或宇宙边际的后面是什么呢?
霍金在《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中每每碰到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科学的背后是什么的时候,他往往就把问题推给形而上学或神学。西方神学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而霍金在他书中提到最多次的哲学家名字就是康德。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里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康德还说:“我们有一个可以感觉,可以认识的世界(日常世界),另有一个独立于我们所有的知觉之外而自在的世界(物自体世界)。”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认识后一个自在的世界,他把它称之为“物自体世界”。因此,康德的主张是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论。这不免令人产生一种让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人类固化的思想导致人类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并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寻找一种人们无法认知的外部无限世界。在康德以前,哲学家把这一个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的哲学认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可惜的是,康德却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表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同时认同佛教的观审法。因此,他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是错误的,他一方面坚持物自体的自在世界,一方面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可以通过“直观”而认识的,就是透过观照物自体或自在世界而认识世界的本体。
叔本华意志哲学中的这种观审法,在其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里有详尽的阐述;虽然其论述是用哲学西方家的语言来进行剖析,但是,其描述的逻辑与境界竟与佛法中的般若观照很类似,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惊叹!在他的书座上就摆着一尊佛像。
他在该书的一开头就说:“世界是我的表象”,一语就道破世界是虚幻的。 而另外一半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其所说的意志就是心的载体,再语道出“三界惟心所造”。
总结
西方宗教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是上天堂,道家是成仙,儒家是成圣,佛家是成佛。西方的先知谓上帝,道家的老子谓道体,儒家的孔圣谓理性,佛家的释迦谓妙觉灵明之心。无论上天堂、成仙、成圣、成佛都是人生修行的终极目的,这可以看着是我们人生的一极。
另外一极呢?即上面所说的,人生与宇宙如何地生起。佛法讲因缘或缘起,即追究人生或万物生起的原因或条件与根据。
根据释家对于万法现象的缘起说,它不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超自然的神祗与神秘的力量来主宰人类的一切命运,因此佛法不可能是迷信的;它也不认为能够依赖自我的修道养生而延长人类在世上的寿命。
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慈悲地为众生指明一条修行之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众生努力精进地修行。
他同时以明确的语言告诫众生:“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不要迷信于有至高无上的神祗来打救人类。
可见释家思想就是一门关于当下的修行法门,通过对生命、宇宙的过去与未来的探索,不存妄想,也不执着地以当下为准绳。它所观察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切由因缘和合而生的当下,如上所述,是关于人生、社会、宇宙以及包括我们目前的一切学说。
五祖慧能大师在《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 。故而,佛法就是同我们当下的世俗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因此,其内容自然是积极向上,而不会是世人所认为那样的消极。
我以上所说的一切,并不是要用现代最前沿的科学与哲学来证实佛法的存在,诚如释迦牟尼所说:“如来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相反的,我的目的是希望利用佛法来证实科学及形而上学无法证实的世界实相,人类依此修行,将能创造一个平等与和谐的社会与世界。
人类无法看透,那是凡夫的所知障。希望后现代化的人们,无论在探讨科学或宗教时,即不要成为瘸子,也不要成为瞎子。
生活在滚滚红尘的后现代社会里,人类的社会生活正经历着一系列急速与深刻的变化。面对着地球环境的持续恶化,全球各社会与经济的动荡不安,后现代社会所有道德的崩溃瓦解,只要我们不要存有妄想与执着,释家思想肯定能够为这世俗化生活中的我们,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