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最好与《2005禅修札记》一起配合阅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得
【两点说明】一、上佛总佛学班今年屈指算来已经是第三年,今年第二学期其中一门
课程的设置是宝宁法师教导的《心经》。本文既是课程布置的作业,我做了一些修改。
宝宁师父教学一丝不苟,循循善诱,令学员们获益匪浅!借此机会向师父表达谢意!
二、我出生于一个佛化家庭里,祖母在上个世纪初自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南来新加坡
与祖父团聚,如此香火延续到我女儿,四代人笃信佛教。由于某种因缘,自小我就深得
祖母的疼爱,常带我到新加坡各寺院出席各佛教节日庆典。祖母每天清晨必做早课,自
我懂事以来至她往生从未间断过;这也是我最为烦恼的一件事,因为每日清晨5,6时,
她做早课诵经时敲击木鱼、法器的声响,常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为了要重回梦乡,让我
从小就自我练就成摄心一处的本领,常跟着祖母敲击木鱼的节奏,心中默数,很快地木
鱼法器等的敲击之声就销然隐匿,心一境性(即下文“入流亡所”的“亡所”),我也
就呼呼再次见周公去也!长大之后,无论环境如何嘈杂,我可以说要睡就睡;当然,此
时只有“亡所入梦”而不“入流”(一笑)。这对我以后学佛与习禅修大有裨益,这是
后话,且听下文分解。也是我学习《心经》心得的一点说明。
关键词:1。般若 2。入流亡所 3。能所 4。涅槃
《心经》之缘起乃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的一次聚会,当时,佛陀正进入了深明法门
三昧,很多大比丘、大菩萨也都在场;观自在菩萨正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之行。
舍利弗依仗佛的加持,乘此威力敬问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若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
妙行者,作何修习?”此经文正是观自在菩萨就如何修习般若而答复舍利弗的话。
所谓般若,指的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由于无法翻译就采取音译而称之为般
若。是指能够悟道、了解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普通的智慧,一般指
的是可以通过感觉、可以认识的世间智慧,不论这种智慧是通过六根,眼、耳、鼻、舌、
身、意直接感知的,或是借重科学仪器间接感知的世间智慧,佛教认为那都是惑取之知
的智慧。
用康德的话说:我们有一个可以感觉可以认识的世界(日常世界),另有一个独立
于我们所有的知觉之外而自在的世界。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认识后一个自在的世界
——物自体世界。康德的主张是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论。叔本华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是
错的,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可以通过直观而认识的,就是透过观照自在世界而认识世界
的本体。
因此,玄奘大师把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这尊菩萨意译为观自在菩萨,基本上,“观自在菩萨”这五个字就为修习这部经
立下了体、相、用的确切命题。所谓“观”就是观照,观照般若是用,“自在”是世界
的本体,即实相般若,“菩萨”就是相,是眷属般若,即行菩萨道六度波罗密般若之外
的五个“眷属”:持戒、忍辱、精进、(般若)、布施、禅定。(六度的这个次序请参
阅拙文《佛说八大人觉经》读书报告,刊登于《南洋佛教》第445及448期,署名:凌敏)
佛教也承认有通过经验感觉的日常世界(世间法)与更根本的真实世界(物自体世界、
自在世界,出世间法)的区别。佛教认为日常世界(摩耶)是虚幻的。梵天才是真实的
世界、真如的世界,其实相是无相。当一个人执着于惑取之知时,他就在六道轮回,当
他顿悟之时或与真实世界合一时,他就可以达到涅槃。
僧肇大师在《般若无知论》里清楚地指出般若的智慧就是“无有惑取之知”,不是
通过经验感觉的智慧,是超经验的,是道体上根本的智慧。用老子的话说:“道可道,
非常道。”这种道体上的智慧是无法用言语说出来或道出来的,即佛教常说的
“不可说”。也不是可以用思想逻辑思维可议论出来的,即佛教常说的“不可思议”。
而是要透过身心两方面修定而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
圆瑛大师说得好:“一切众生,皆具实相般若,皆当作佛。若无观照般若之功,则佛性
埋没在五蕴山中。此经以观照为宗,故我说是成佛之指南。我等当知:实相般若并非他物,
乃是人人本具,元妙元明之真心耳!此心具虽众生同具,迷则大都皆迷。若不回光返照,
何以得破我法二执,而出二种生死耶?”
圆瑛大师又说:“实相真心,生佛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迷真认妄,执妄为
真,种种颠倒,所以久处轮回,无由出离。此经指示众生,依真心实相般若之体,起观照般
若之用。由观照般若之用,契实相般若之体。照用功深,彼岸自到。”
至于观自在菩萨如何观照五蕴皆空呢?也就是说如何“依真心实相般若之体,起观照般若
之用”呢?我曾以凌敏署名于《南洋佛教》第443期写过一篇题为《2005禅修札记》的文
章,曾提出25组菩萨修证的法门中以观自在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现在借此
机会作进一步地说明;看一看观自在菩萨在愣严会上是如何做报告,听一听菩萨自己本身
是如何地现身说法。
有了愣严会的这一段报告的补充,才能了解《心经》的内容是观自在菩萨的实证而不只是
形而上的演绎,才能了解《心经》实证的过程。
观自在音菩萨在楞严会上说:“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
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即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观世音佛教我(观自在菩萨)从闻、思、修三个阶段去修持,证
得如来正定三昧。我最初在耳根闻声的境界中,就入于能闻的自性之流,亡去所闻的
声音之相。这是‘能’‘所’的关系,也就是前面康德所说的,“我们有一个可以(所)
感觉可以认识的世界(日常世界),另有一个独立于我们所有的知觉之外(能知觉)而自
在的世界。” 所入即寂(所入是耳根的生理心理涉入“所”可以感觉的作用),再由这了
无“所”闻的寂灭中进修,最初在闻思法中,由“能”入法性流,到灭除“所”闻的声音,
继而“能、所”双亡,有声与无声的动静两种境象,虽都了然无所挂碍,而却一念不生。
观世音菩萨接着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
空灭,生灭即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
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有情,与诸有情,
同一悲仰”。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如此渐加精进,达到了听闻一切世间的声音,而不住于‘能’闻
‘所’闻的现象,这是第一层的否定,去掉第一层的挂碍;进而觉知所要觉了的一切现象,
达到空性觉悟极为圆明的境界,然后再作第二层的否定,去掉第二层的挂碍;进而空寂所
要空寂的一切法而令生灭现象寂灭,至此,寂灭的境界就此显现;就是说‘能闻’与
‘所闻’的作用功能, 都悄然净尽。乃至‘能’‘所’双忘,尽闻无相的境界也无所住,
这是第三层的否定,去掉第三层的挂碍。从此‘所觉’与‘能觉’也都空了,空与觉性浑
然成为一体,达至圆明之境。能空与所空都灭,自然就无生灭的作用。
于是,心自然无所挂碍,真如的寂灭自性,当下现前。由此超越世间与出世间所有的境界。
十方世界立即洞澈圆明,获得如下两种殊胜妙性的功能。一、上合十方一切诸佛,本无自
性的妙觉真心。所以与一切诸佛,同样具有大慈的愿力。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天、阿修
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众生的心虑。
故有普度一切众生的悲愿。由于观自在菩萨诚心供养观世音佛,所以蒙佛教授由耳根闻声
熏习能闻性空的金刚三昧。这就是著名的“反闻闻自性”,观自在菩萨的“耳根圆通”法
门。
至于照见五蕴皆空在生理与心理的变化现象,《愣严经》里都有详细的剖析,对五蕴
每一个蕴区宇的妄想,佛陀都对阿难提出十种恐怖魔境的解释,这里只说明识蕴区宇的境
界,其妄想称之为“颠倒妄想”。
因此,《心经》“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这一段话应该是说:依照观照五蕴皆空的修习(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如能
去掉层层的挂碍,照上述修习对观照般若层层的否定而无所挂碍的话,就不会产生魔境的
恐怖境界,即《愣严经》所说的“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等等。唯有远离识
蕴区宇的“颠倒妄想”或是《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才能究竟涅槃。
我之所以如此引经据典的说明,无非是想证实祖母在作早课诵经时其功德是能惠及子孙
后代的,早年令我听闻法器之声所练就的“亡所”是为后来修习佛法禅修打下一定的基础,
也算是心得的一部分。
此经把声闻、缘觉、菩萨、佛四果的空相都一一述说。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上求法于诸
佛,下度化众生,自己修行得益,也利益他人。所以能如此,都因为以般若为第一,才能上
合十方一切诸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众生,行菩萨道也。
在我们凡夫看来,入菩萨阶次,以为智慧非凡;但在菩萨看来,这只不过是本来实相而
已,没有什么,也没有任何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寂寥而已。因为在般若本体当中,真心
本来空寂,一念圆融,本来就没有修习这一回事,既然本来就有的东西,也就没有什么可
以证得。
所以,若不去除挂碍,层层否定,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会起妄念,以惑取之知,
就不能返观自性本空,不能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攀缘“所”惑取的知识之障。
只有除去障碍,本心显露,一切世间的空性、真如性才能了了“能”分明。所以僧肇大师
说:“般若无知,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这就是此经“无智亦无
得”的本意。
所以世尊在菩提树下修得正果后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
如来佛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这句话的第一个意思是:佛法必需自己整个身心去亲身证验,不作形而上的推衍,它是实
证的,科学讲究实证,所以佛法是超越哲学超越科学的。
第二,人具有“能”够证得佛法的本能与能力,只要去掉妄想与执着,人具有成佛的本能
就能显露出来,就能明心见性,就是即心是佛。
以上是我学习《心经》的一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