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写于2006年中旬,发表于2006年10月第449期的新加坡《南洋佛教》季刊上,今日读来越发让人深省;和尚犯戒时有所闻,前一阵子也在新加坡的报章上长期大篇幅地被报道过;但“九成和尚犯戒娶妻生子”的说法,那是太超过了。虽说报人应有查证的责任,自认犯戒也服过刑的人也应该知所进退。
继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于2006年4月13日至16日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和舟山市举行并通过了《普陀山宣言》后。为贯彻该宣言的成果,今年7月11日,中国佛教协会在云南大理召开了“贯彻首届佛教论坛共识座谈会”。
《普陀山宣言》的启示
继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于2006年4月13日至16日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和舟山市举行并通过了《普陀山宣言》后。为贯彻该宣言的成果,今年7月11日,中国佛教协会在云南大理召开了“贯彻首届佛教论坛共识座谈会”。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法师在座谈会上以《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如何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为题发表讲话。他首先回顾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探讨如何将该主题的理念落实为具体行动;探讨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如何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并指出现代佛教界的种种弊病,说明“佛教道风建设面临严峻形势”。
新加坡《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叶鹏飞于2006年8月8日在早报撰文题为《统计显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九成和尚犯戒娶妻生子》,该文把圣辉法师所说的各种佛教界面临的弊病刊登在报端。
班上一名同学就该文报道的内容问我“怎么办?”她的意思是说,有九成的和尚犯戒,那过去她所遵循的“依教奉行”,无法对僧宝与僧人及剃光头穿上袈裟的假出家人进行分辨,叫佛教信徒们再如何有信心,对佛教徒来讲正是情何以堪!相信新加坡很多佛弟子看了该篇报道之后也会受到同样的震撼,心中存有同样的疑窦。
班上一名同学就该文报道的内容问我“怎么办?”她的意思是说,有九成的和尚犯戒,那过去她所遵循的“依教奉行”,无法对僧宝与僧人及剃光头穿上袈裟的假出家人进行分辨,叫佛教信徒们再如何有信心,对佛教徒来讲正是情何以堪!相信新加坡很多佛弟子看了该篇报道之后也会受到同样的震撼,心中存有同样的疑窦。
因此,中国佛教协会在云南大理召开的“贯彻首届佛教论坛共识座谈会”是来得及时。圣辉法师提出《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如何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正是切中时弊。
僧团中的事应由僧团内部自己解决,僧团的弊病由身居佛教协会要职的副会长提出,才能收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作为一名在家居士,我只想从“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作进一步的阐述。以提高在家居士们对佛学的认识,提高识别真伪和尚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佛的信心。
“和谐社会”的理论,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提出来的。随后导引出“和平崛起论”,并进一步发展成“和谐世界”,成为中国对内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论述。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与“和谐”的关联是有脉络可寻的。在世界各国的圣哲当中,孔子为现代国际所公认提倡和谐最力的古代圣哲。而所谓的“从心开始”指的又是什么呢?
是否说,设立戒律,完善宪法与法律制度,规范人们包括僧人的语言行为,就能建立和谐的僧团、社会与世界。又或者如圣辉法师所说的:“给予收回戒牒、迁单离寺、摒出僧团、撤销僧籍等处分”就能杜绝僧团的弊病,建立和谐的僧团?大量的事实显示,事情又不是这样。假如问题严重到“法不责众”的地步,那又会怎么样呢?
佛陀曾在见到善生之子以婆罗门教的礼仪礼拜六方时而说出《善生经》,身为汉传佛教的弟子,让我们也从儒家的《中庸》来阐述“和谐”与“心”的意义。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孔子在《中庸》里阐述宇宙或世界不偏不倚的根本所说的一段话。他认为只要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达到中和,那么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就能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达至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气象。“致中和”乃是“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真实写照。
《论语·为政》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要领导一个国家或社会,用法律制度来管理人民,使大家不犯法,谁犯法就罚谁;可是,一般“聪明”人会钻法律的漏洞。这样,这种“聪明”人就能够“民免”,即逃避责任及法律的制裁,而变得更加毫无羞耻之心。老子也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其道理也是一样。现代法律人知法、玩法、弄法的比比皆是。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引导,培养人们的道德涵养,“齐之以礼”,以礼教化,做到人人有羞耻心,升华道德,使人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用等到法律来制裁,则“且格”,就能达到政治的目的。
无论社会设置有多完善的律法,多严厉的条例,法律设定的标准只能是道德的最低要求,社会不可能设立这样一条法律说:“谁违反三十七道品、八正道的道德行为标准就是犯法。”因此,要达到和谐的世界,首先就要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
《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谓“致知”的“知”就是道德的知。中国人的最高道德水平就是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儒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高理想。
《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谓“致知”的“知”就是道德的知。中国人的最高道德水平就是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儒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高理想。
中国人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早期的人类社会,主要是学习如何与天地和谐相处。在佛陀时代,早期的佛教僧团由于参与的人动机单纯,佛陀没有设立戒律。后来,由于僧团人数增多,问题出现之后,佛陀才开始订立戒律。
虽然说订立戒律是消极的,佛教从开始不设立戒律发展到戒律成为佛教重要三无漏学“戒、定、慧”的首要。佛陀入灭前也一再叮咛佛家弟子要“以戒为师”,可见戒律的重要性。与佛陀在同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春秋战国战火纷飞的年代,孔子也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限制人们行为的规范。凡此种种,就是以消极的手段来制约人民的行为,借以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
《论语·严渊》篇。“严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弟子严回问孔子何谓“仁”,孔子答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说,只要一天做到“克己复礼”,社会就能进入“仁”的境界里去。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仁就在你自己的身心上,并不是靠外来的”。在《愣严经》里,佛陀为阿难解说心在那里,以“七处证心”为阿难开解心就在自己的身心的说法是一样的。
克己复礼的“克”字意思是克服下去,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书经》有两句话:“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狂”字是指一般的平凡人。意思是说: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念头克服下去,即《金刚经》所说的“降(xiang2)伏其心”,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反过来说,一个圣人如果放纵自己的思想,就会变成狂(普通)人。孔子是读《书经》长大,他所说“克己”的“克”字,就是从《书经》这一段话来的。
克己以后,就恢复了“礼”的境界。《礼记》第一句话,“毋不敬,俨若思。”就是说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很庄严、很诚敬,从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保持克己的自我诚敬的状态,思的意思就是表象俨然好像高僧入定的样子。这种专心注意内心修养的境界就是礼的范畴。《礼记》的这一句话,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有了这种境界,礼貌与自己的思想、行为举止已经浑然一体,待人处世自然处处有礼。
简而言之,“克己复礼”就是要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与邪恶思想,从降伏其“心”开始,造就自己走上正见、正思维之路,达到那种“礼”的境界,这才是儒家所说的“仁”。这是有一个实在的和谐境界,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种内心实际的修养。僧肇禅师也说过“会万物于己者,其惟圣人乎”这句融和儒、佛、道三家的名句,就是真正的圣人境界,不是理论,而是以心修养到物我同体。
“天下归仁”就是归到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和谐的境界。这也是佛家所谓“如来大定”的境界。佛家的“定”是指现象,孔子的“仁”是指作用,修养到了这个时候,对人就会起慈悲心,看见任何人都是好的。能达到这种境界,就能够达到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严回接着问:“然而,如何入手才能够进入这种境界呢?” “严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向严回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个消极的手段。“非礼勿视”就是要约束自己的眼睛、“非礼勿言”是管束自己的嘴巴,限制言论自由,还要管束耳朵(非礼勿听)、和身体(非礼勿动)。由外在的规范和限制来薰习自己。
佛陀设立“五戒”也是由消极的手段下手。为什么呢?因为要做到“克己复礼”这种形而上最高的境界是困难的,所以人们退而求其次,用规范的方法来限制自己各方面的自由,先律己。
佛陀设立“五戒”也是由消极的手段下手。为什么呢?因为要做到“克己复礼”这种形而上最高的境界是困难的,所以人们退而求其次,用规范的方法来限制自己各方面的自由,先律己。
这个境界,就是孔子所自剖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立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人们的修养能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一切自然能获得最大“从心所欲”的自由,但关键是不能超越规矩,就是不会去做不自由的事情,“不逾矩”已经是与其身心一体了,也是一种境界。
中国数千年来的道德准则,就是一切价值和行为都是以“己”为中心,然后向外延推展,这是儒家“推己及人”的观点。从自身的“克己复礼”做起,向外圈的人群与社群推去,如已故北大教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到的“差序格局”那样。以石投水,一圈圈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至做人的最高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建立起数千年来乡土中国的和谐社会与道德准则。
如上所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立,虽然说戒律与法律的设立是消极的,却也是必须的,真正要做的就是“从心开始”,要从自己开始做起,就是要“克己复礼”,就是要“降伏其心”,以达到僧肇禅师所说过的“会万物于己者,其惟圣人乎”的境界。
圣辉法师在其讲话中说道:“虽然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以法为师’,‘以戒为师’的根本精神没有变化。只有坚持‘以法为师’,‘以戒为师’,才能真正安顿我们的身心,才能实现佛陀为和谐僧团制订的目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我想,在家居士们假如时刻能以“六合敬”此一佛陀为僧团所制定的目标来作为审度佛教界的一切行为,审视僧众在身、口、意、戒、见、利方面能否做到同住、无诤、同悦、同修、同解、同均。相信我们就会拥有更高的智慧来看待《联合早报》所报道僧人行为所发生的一切弊病,从而巩固对佛教信仰的信心。依照佛陀的真正教导而奉行,而不是依照邪法教导去奉行。
末了,我以《普陀山宣言》里最后的一句话作结尾:让我们遵循伟大佛陀的教导,心多有和谐之想,意常存向善之念,做和谐之典范,行慈悲之教化,则人类可心心相印,世界必欣欣向荣。
世界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世界,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