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回主页

Sunday, 9 January 2011

生态伦理的实相

生态伦理的实相
2010-12-15
● 林明雅
思维空间

  坎昆气候大会落幕时,地球气候已然进入了极寒,这对刚出炉的坎昆协议,是极具讽刺的。

  今年是哈勃望远镜升空20周年纪念,人类的视野已经可凝视到137亿年前的宇宙,可惜人类还是无法对自己居住的地球环境有足够的认识。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各种生态文化思潮与文化价值观的反思应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于9月出版了第三本科普著作“The Grand Design”。根据书的内容,作者是赞同model-dependent realism(即相互依赖、相即相入的实相因缘),而不赞同有一个智慧的设计,故笔者把它翻译为《大因缘》。

  在书的第三章〈什么是实相?〉(What Is Reality?),霍金用斜体字写道:“There is no picture- or theory-independent concept of reality”,即不存在一个景象或理论独立概念的实相。他担心人们看不明白,就举了量子论的测不准原理来说明观察者(observer)的重要性。书中写道:在有些情况下,单独的客体简直无法独立存在,它只能作为多个客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有如单独、自由的夸克在自然界中是无法存在的

  这不单为宇宙与生命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圆融自足的理论,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也为事物(物质与精神)均具有相互关联性、依赖性、相即相入、圆融无碍提供了理论依据。

书未出版就引起全球关注  

  此书未出版就已经在全球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它不单为宇宙生态学乃至自然生态学提供了科学理论的依据,也将对未来人类思维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为过去的学说夯实了理论基础。

    其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Evolutionism)。一直以来,不相信进化论的人们在诘问达尔文的学说时,总认为那是达尔文的观察,没有科学的依据。对于这个问题,达尔文在写给同事约瑟夫·胡克的一封信里由反证中有提到:如果可以证实,确有某种复杂器官是不可能经由无数渐进且微小的变异而形成,那我的理论就会彻底崩溃了。

  另一个就是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虽然西方文明传统相信二元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c),认为人比自然万物贵重优越,与其他生物无伦理关系。然而,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西方的学者开始作深层次的反思。

  20世纪30年代,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思想先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就发出了拯救地球的呼吁。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提出敬畏生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对一切动植物有情众生的关怀。

  还有美国生态保育之父的李奥波(Aldo Leopold1887-1948),出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热爱,他构思出迥异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大地伦理篇》(The Land Ethic),并将有情无情世界的草木、山水、动物等包含在所谓的生物社区里。

  在这个社区内,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其中的每一件事物,与任何其他事物均有关联和依赖性、相即相入,组成了一个有情与无情世界圆融无碍的生命共同体。李奥波认为,这是一种最终极的民主的实现,颠覆了民主这一个好东西的西方传统普世价值观,也敲醒了盲目地鼓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后现代东方学者

  随后,1970年代,挪威哲学家奈斯(Arne Naess, 1912-2009)提出了深层生态学来质问停留在以人的利益为目标的浅层生态学价值伦理观,使对生态危机的反思持续深入地展开,各种关注生态问题的非政府组织相继地在西方出现。
  
生态恶化症结在于人类欲望 

  科学家在温室效应的一个小小发现,令解决地球异常的方案朝着节能减碳方向极端的倾斜。谁拥有庞大资金的水喉与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自然会设下这一个减排话语的陷阱;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显然就是这个陷阱话语的制造者,并成功地把全世界陷在这一框架里长达快20年。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古气候专家丁仲礼早已直斥这个框架在道德上是邪恶的,因为发达国家试图将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的贫富差异固定化。即便是如此,以美国及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就以自己短期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企图拖延甚至推翻自己过去的承诺。

  美、日的心态固然可受公评;然而,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的症结还在于人类为了满足自身贪婪的无明欲望,而对山川、森林以及各种动物的大肆破坏、掠夺与杀害。
《周易》曰:天行健、地势坤。天地运行本来矫健和顺,如今天地做出大反扑,正应了因果循环屡试不爽的真谛,人类自然要自食业果。

  回顾霍金的金玉良言:单独的客体……只能作为多个客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作为重要的主体观察者,要进一步拓展与肯定观察者的自我,由自利达到利他的二元统一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唯有把自我投入到更大的生物社区里,以平等心、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来否定自我。因为自我的自身利益是更大世界或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获得奈斯所要达到的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即生态智慧与伦理的终极规范。世间种种的道理,不正也是如此吗?

  我们不能只期待坎昆协议的落实,求人不如求自己,唯有建立起正确的众生平等观和自利、利他到自我实现的伦理观,才能把我们的地球建立成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不再受污染的人间净土。北欧式社会主义的一些国家在节能减碳上早已行动起来了,并为世人所赞赏与效仿,我们还要在这欲壑难填的追求中等待什么!

  作者是新加坡佛教总会高级研究员兼讲师


《轮回与涅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近日新加坡相继地发生佛教被外道诋毁,可谓事出有因,并非如本地第一华文大报社论所说的是“独立事件”,更不是其专栏作者所说的是“不同教派的牧羊人在布道会上一再诋毁佛教及道教”的个别行动;这种简单的导向,纠缠于是“独立事件抑或是冰山一角”,自然是无法找出事态的根源。

只要回顾过去四年来,该报就刊登过海外科研工作者说佛教是以武力传教,后有本地大学助理教授调侃佛教,亵渎佛教圣物、大篇幅报道美国教授说佛教徒日益激进、诺贝尔经济学得奖人阿马迪亚·森(Amartya Sen)教授说佛教是不可知论者,不一而足,无法尽录。

除了缘于人们对中华佛教文化的不甚其解之外,更有华文传媒的支持散播对佛教中伤的言论,与多方刻意地阻挠刊登正确解释中华佛家文化有关。最终在最近说出“烧香拜佛”是“迷信”,可谓是一脉相承,其来有自;回顾上述历史,事件显然不是“笔误”那么地简单。

笔者试将被外道诋毁与本地华文第一大报认为是“天马行空”的佛教义理,如轮回(梵语为Samsāra)、业(karma)与涅槃(nirvana浅析如下,顺便剖析烧香拜佛的社会现象,就能窥探事件的症结所在。期以消弭社会其对佛教所造成的伤害,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相互了解,宗教和谐的社会。

轮回与烧香拜佛

一、轮回:太虚法师曾说:“佛的人生观,宇宙观,可与科学理智贯通。”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基本上对宇宙与生命的发生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1920年代后期,爱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发现了“红移现象”,为人类揭示了宇宙依然还在膨胀的现象。1960年代中期,阿尔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两个发现给大爆炸理论以有力的支持。现在,“大爆炸”理论已经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  

“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娑婆世界,即宇宙是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万物的“奇点”。大约在150亿年以前,宇宙及空间本身就是在因缘具足的条件之下,由这个点爆炸演化形成。佛经在说明娑婆世界宇宙的形成时就有“地、水、火、风、空”这“五大”的说法,“五大”里的“空”指的就是空间的“空”。

到今天,科学家发现宇宙已经由零维度演化到具有十维度以上的三千大千世界诸法界,人类只能对四维的空时(有人说时空也可以)有知觉,各有情、无情众生都起源于“奇点”这一同体。《佛说阿弥陀经》及其他的《大藏经》对此有详细的阐述,佛教早就有十法界的说法。

《道德经》第一章也有相似的演化说法,老子曰:“此二者(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谓“同出”就是指同出于无维度的“奇点”,所以用道家的说法,这“奇点”就是玄,所谓玄之又玄,就是“无常”生灭地变迁与演化,一切妙有(道家把由“无”所产生的有称之为“妙有”),皆由这一“无常”之门演化而成。

中华文化的佛家与道家思想对宇宙的起源有更精辟与更前沿的解释与见解,鉴于目前科学远远地落后于这一见解,笔者在此不作进一步的阐述,免得被人冠上为“迷信”;只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爱因斯坦的结论是:“佛学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佛学就是破除迷信的照妖镜与试金石。

目前还在天体中运转的星球是在大爆炸后约100亿年才因缘和合形成,而生命的起源却是在天体的形成之后的约40亿年才出现,它缘起于无机物的“因缘和合”而成,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Stanley Miller)的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根据,说明生命是由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生物大分子物质,再由生物大分子物质和合而成多分子体系,由多分子体系进化成原始生命这四个阶段所形成。(见拙文《八大人觉经读书报告》刊登于新加坡《南洋佛教》月刊第445期,448期)

科学告诉我们,万法都服从于“缘起论”,不是任何神祗所能造就而成的。原因很简单,假如神是万能的,神就不会创造出一个要他所“爱”的“世人”都必需遵循的“缘起论”与“因果规律”的“生、住、异、灭”或“生、老、病、死”,而神自己却不受此定律所束缚,那么这“爱”从何而来。假如神也要遵循“缘起论”的无常“因果律”与“生灭法”,那么神自然不可能是万能的。就有如天下的父母爱心都希望儿女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不希望生(造)出一个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某种规律(如生灭法)束缚的儿女来。

因此,在科学面前,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用六天创造宇宙和人类的各类神话故事是站不住脚的。对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中华民族一方面因敬畏天地与自然,感恩历代英雄人物与圣贤;五千年来,把诸如文圣孔子,武圣关帝(关羽),救人于海上的林媚娘(妈祖)……一个个圣贤及先人送上神坛与宗庙,烧香顶礼膜拜,形成了满天神明的独特文化;这不值得嘲笑,更值得我们骄傲。只要我们过去是,将来也能延续此种慎终追远,激励后人的精神;中华文明必能绵延不断,更显厚重、辉煌与灿烂,再延续它五千年!

诸行无常,有生、住、异、灭,每一次的生灭我们称之为一劫或一轮回;一回圈短则瞬间,长则数百亿年或更长,人类阳寿罕有过百。这150亿年来宇宙与生命已经演化过不同的事物或物种,而人类物种的出现,也不过是短短的50200万年;可见天地化育生命是何等地艰辛,人类物种的出现是要经过多少物种的轮回才能孕育而成。

由此可见,宇宙与生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壮丽的轮回史。达尔文的《天演论》在生物学上为我们提供了生物科学的论据,而“人择原理”在理论物理学上也为我们提供了最为科学的佐证。

生命之所以无法超脱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长期地生活在四维的空时,人类只能亲生体验与执着地了解自己生命短暂一劫的“生、老、病、死”,因而人类的思维被四维的空时所固化了,无法了解四维以外的一切,更无法了解十维度或十法界;故而把苦难生命的归宿简单地划分为天堂、地狱与人间。

人类在面对死亡时,必然会问自己将何去何从,由于人类有作梦及解梦的经验,便也假设有一个不死的“灵魂”。一旦自己的肉体死亡了,就寄希望于有一个万能“神”能把自己的“灵魂”带往天堂永远地享福,原始宗教不管多神教或一神就此教应运而生。  

科学已经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与生命即物质与精神都是因缘和合与轮回,生命的演化与轮回,纪录于《物种起源》,更早的是纪录于《佛说本生经》。著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在其《人生哲学》里谈到轮回时写到:“人类不需要赎回他自己完全的人格,等待到天堂与亲友相会。这种(轮回的)相会在现世已进行着——只是我们无法分辨”。

生命的何去何从,取决于该生命的那一劫中其一生的行为与运动,就是造什么因结什么果,这是宇宙永恒的规律,每一个生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除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求人不如求自己之外,别无其他救赎的方法。

因此,佛教不相信有灵魂的存在,也不迷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祗的存在,因此不向往天堂,也不惧怕地狱。

在《启示录》第十二章曾记载了天使长路西法Lucifer如何率领了三分之一的天使在天界北境叛变,最后被天军剿灭而堕入地狱成了恶魔之王。说明了即使身为天使之长,必经过神的甄选、神的爱与最后审判的层层考验,已然获得永生,依然有轮回至地狱成为魔鬼的机会与可能,虽是神话,但也说明西方文化里也有轮回故事的记载与认识。

业与报应

佛教对生命的理解就在“十二因缘”的阐述之中,这是当代生命科学无法比拟的义理。它揭示了生命是因缘和合的铁律,它更揭示了宇宙“力”的无穷力量。

二、业:宇宙物质或生命的形成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力”,传说牛顿不小心被苹果打中头之后,在物理学上为人类揭示了运动的三大定律,随后宇宙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相继出现,说明运动的力量在宇宙与生命的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大爆炸”运动衍生出来各种“力”的“余烬”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充满宇宙。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奖人家约翰·马瑟John C. Mather和乔治·斯穆George F. Smoot证实150亿年前大爆炸后遗留下余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之后,证明“力”是“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无远弗际。

佛教的“十二因缘”是生命科学最早期的纪录,它”开宗明义就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行”就是“力”,佛教称之为“业力”(karma)。生命是由“大爆炸”后所形成的宇宙化育而生,包括人的一切行为与思维的流转运动(意识流)自然会留下“业力”的痕迹,除了佛经有“七大”的“地、水、火、风、空、见、识”的说明之外,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里也有详尽的阐述,说明一切众生甚至细至每一个生理器官或细胞自身生成的原由。

“业力”也会反过来影响天地的运作;业有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作恶必使天地与地球受难,只有自作自受的罪,这已经是当代人的共识。因此,在《增一阿含经》里,阿难尊者奉劝世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无明”就是不承认事物是因缘和合而生,在小乘佛教称之为“愚痴”,大乘佛教称之为“我执” 与“法执”,现代哲学的所谓唯心与唯物,就是“我执” 与“法执”但执着一边的具体表现。人类因贪、嗔、痴的“愚痴”与“我法二执”的“无明”而造业。笔者曾在《南洋佛教》月刊第458期发表过《菩提智慧的和谐作用》,对“我法二执”有过阐述。

2008年中国四川省发生地震,莎郎·斯通(Sharon Stone)一句karma(业)被中文媒体意译成“报应”后,其说法遭到网络言论的批评。令这名有心向佛的国际巨星,为其“报应”的失言频频道歉,主动请缨要到四川当志工,可惜中国佛教界无人为她向中国人解释“业”与“报应”的差异。

笔者希望中国佛教协会能够主动邀请莎姐及其好莱坞同修,完成其愿望;让她到四川、西藏走走,了解中国,其影响力将胜过中国政府派遣多个西藏代表团到美国解释西藏政策。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痛苦的来源,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的“集谛”,人生想离苦得乐,唯有修“道”证“灭”(涅槃),得菩提智慧。笔者曾在新加坡联合早报阐释过《佛教:是能够证悟到世界是可知的宗教》,以驳斥诺贝尔经济学得奖人阿马迪亚·森Amartya Sen教授认为佛教是“不可知论”者的说法。森教授是成立那兰陀大学的召集人,传闻他将出任为该大学的校长。  

涅槃与佛教的经济、人文与自然生态观

三、涅槃:意译为圆满寂静,涅槃一词更能说明佛教是实证可知,人人可得。因为万物的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有条件性的,这是自然的法则;如有任何校友能够举出一件事物的存在是不具条件性的,笔者愿意请他吃饭。佛教就是“借事物存在的条件性,来净空事物存在的真实性”。就在净空(涅槃)事物存在的那一刹那实证间,还其真如无相的本来面目。

道家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更直接地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前呼后应,孔子对“天”嗤之以鼻。佛、儒、道对自然本质的直观思维与西方神造万物的文化观是迥然不同的。这也说明中国释、儒、道三家思想的理性世界更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事物在任何时空,包括诸位校友当下的色身与意识流或念头,无不在一刹那一刹那地变迁;有缘起缘灭,才有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因此,涅槃(如来、真如)存在于任何的时空。这一刹那之间,佛教称之为“当下”或“立地”。

六祖慧能法师直指人心地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不是神,而是具有菩提智慧的人;把涅槃妙心传诸于后世。 《增一阿含经》说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成佛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当头棒喝,惊醒世人,能不动容乎!

死亡就是让生人被四维度空时长期固化的心识(不是灵魂),从臭皮囊的肉体解脱出来的那一刹那,使真正根源性的自由即“如来”得以再度显现,在这一刹那间恢复真如本来面目;因为人类这一本来面目的佛性, 人人都具有。谁能参透,不再攀缘,就能进入寂灭或涅槃。反之,只要心有所求,继续地攀缘造业,只能随缘发(生、显)现,再度地进入轮回,带业往生去他该去的地方,再过他150亿年。

从文艺复兴(Renaissance)到启蒙运动,欧洲文明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与博爱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其核心的经济理论基础就是建立在欲望无穷、贪婪的“无明”价值观的假设上;造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与辉煌历史,影响人类数百年。同时也造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现代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与人文危机。

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价值观都是二元对立,如美国的国家价值观就印在美钞上说:“IN GOD, WE TRUST”,并把神(主体)爱世人(客体)”的神学观向世人传播,甚至于诉诸战争的武力(Crusade: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攻打伊拉克之前所用之语)也在所不惜;这里的“爱”就有主客二体,其自由、民主与平等的价值观亦然。

面对各项危机,唯有参透宇宙与生命的“无缘”与“同体”,才能了解一切众生生而平等,无主客之分;就能不亢不卑地把佛教的慈悲关怀,推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超越任何“爱”的最高慈悲与和谐境界。

善待一切生命,包括我们的地球,不以人类的生命为中心,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反之亦然;有此感悟,就无人会亏待他人造恶业。观看世界所召开一连串的气候大会,卫生大会,各种经济大会等,无不呼吁人类要善待他人,善待地球;人人具慈悲心,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笔者注:所谓宇宙宗教,指的就是不以人类的生命为中心,而是以平等对待宇宙一切有情与无情的众生的生命为中心,服从实证的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自然,还是精神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经过两千多年磨合,如此厚重的释、儒、道中华文明就具有建立一个宇宙宗教的具体条件。

最后笔者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校训来与诸位校友共勉之,并祝第十二届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圆满成功!


林明雅
南洋大学第十三届商学院经济系毕业
2010717日午于星洲


原文刊登于第十一届南洋大学全球校友联欢会纪念特刊